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宁为悼念友人顾士行所作。诗中充满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与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首联“东吴回首每伤神,千里关河百战身。”开篇即以“东吴”点明地点,暗含历史背景,同时“回首”二字引出对逝者的怀念之情。“伤神”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接着“千里关河百战身”,描绘了逝者一生的艰辛与战斗,既有空间上的辽阔,也有时间上的漫长,展现了其人生的波折与壮烈。
颔联“旧业已随烽火尽,白头无复故乡春。”进一步深化主题,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联系起来。烽火象征战争,旧业的消逝意味着家园的破败,而“白头无复故乡春”则表达了对失去故土和美好时光的哀叹。这里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
颈联“百年谱系雕虫细,半世功名马鬣新。”转而探讨人生价值与历史记忆。通过“百年谱系”与“半世功名”的对比,诗人反思了生命的意义与历史的评价。雕虫细指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微小存在,而马鬣新则暗示了逝者虽已离世,但其功绩与名声仍被后人铭记。这一联既是对逝者成就的肯定,也蕴含了对生命短暂与历史永恒的思考。
尾联“闻道辽东多野葬,死生高谊更何人。”以辽东野葬为背景,进一步强调了生死之间的距离与友谊的珍贵。在生命的尽头,无论地位高低,最终都将归于尘土。在此背景下,诗人提出“死生高谊更何人”,表达了对真挚友谊的珍视与赞美,同时也对逝者高尚情操的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逝者生平的回顾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它不仅是一曲哀歌,更是对生命意义、历史记忆以及友情价值的哲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