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渊明咏贫士(其三)

举世尚驰骛,飘如风中篷。

上书争眩鬻,言语自称工。

谁欤持清节,乃见楚两龚。

黄尘随手拂,白日与心同。

有荣方觉辱,无屈岂求通。

誓追辽海鹤,插翅以相从。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和陶渊明咏贫士(其三)》由元代诗人吴莱所作,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展现了对坚守清节之士的赞美与敬仰。

首句“举世尚驰骛,飘如风中篷”描绘了当时社会普遍追求功名利禄、浮躁不安的风气,将这种现象比喻为随风飘荡的篷草,形象地展示了人们在世俗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助。

接着,“上书争眩鬻,言语自称工”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中为了追求名利而进行的虚伪竞争,无论是通过上书争取利益还是言辞上的夸耀,都体现了人们在价值观念上的扭曲与迷失。

“谁欤持清节,乃见楚两龚”转折点,诗人表达了对那些坚守清廉节操之人的敬佩之情,将他们比作古代楚国的两位贤士——龚胜和龚舍,强调了在污浊世风中坚持自我、不为所动的高尚品质。

“黄尘随手拂,白日与心同”两句,诗人以拂去黄尘、与白日共存的意象,象征着坚守清节之人内心的纯净与光明,即使身处污浊之中,也能保持自我,不受外界影响。

“有荣方觉辱,无屈岂求通”则揭示了真正的荣辱观,即只有在获得荣誉时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在面对屈辱时不寻求通融,而是坚持原则,体现了诗人对道德与人格的深刻思考。

最后,“誓追辽海鹤,插翅以相从”以辽海之鹤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希望与那些坚守清节之人共同飞翔于理想的天空,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对理想人格的颂扬,展现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121)

吴莱(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早秋偶然作寄宋景濂四首(其一)

我病三月久,问言此何时。

山林日摇落,草木欲变衰。

忽来临青镜,何故摘白髭。

千里复万里,远哉鸿雁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早秋偶然作寄宋景濂四首(其三)

悠悠秋夜长,梦觉秋月霁。

有才宁及人,无学敢求蜕。

挥来河水弦,削作泰山砺。

吁嗟祁孔宾,得失毫发际。

形式: 古风 押[霁]韵

岁初喜大人回自岭南遂携儿谔北行送之(其一)

乍喜吾亲返,还携稚子行。

风沙千里道,雨露九重城。

旧帆江潮远,新装岭瘴清。

长秋官属盛,去可接簪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岁初喜大人回自岭南遂携儿谔北行送之(其二)

此去知何处,飘然惜尔年。

尘飞驰马埒,雪拥读书毡。

日观跻攀外,云台献纳边。

文园宁久病,须奏上林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