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居杜门久废笔砚兹因卜筑辄有所感不免破戒作数语呈诸亲友

平生事幽讨,性与山水便。

晚岁辟三径,颇喜得地偏。

远不去桑梓,近与松楸连。

青山枕其后,流水绕其前。

群山更簇簇,左右相周旋。

栋宇虽未立,气象已足观。

旁人笑我拙,空囊无一钱。

何苦欲架屋,作此烦恼缘。

我岂不自知,老去将终焉。

游居与寝卧,安可无数椽。

人生七十稀,自古尝有言。

我今五十七,髭鬓已皤然。

纵使此身健,前去能几年。

仕宦虽龃龉,亦复忝蕃宣。

向来为亲养,犹或强著鞭。

今既成永感,前事都弃捐。

傥或未死灭,誓将老林泉。

遂此卜筑志,闭门日高眠。

栽花满我屋,种竹环我园。

山上创一堂,湖中具一船。

从容与亲旧,取次中圣贤。

虽无万钟禄,虽无二顷田。

胸中富丘壑,眼界饱风烟。

自足了一世,此外休问天。

形式: 古风

翻译

一生喜好隐居,性情与山水相投。
晚年开辟三条小路,特别喜欢这片偏远之地。
远离家乡,近处则是松树和坟墓相连。
青山在后倚靠,流水环绕在前。
群山环绕,左右相伴。
房屋尚未建成,但景象已足够欣赏。
旁人笑我愚拙,囊中羞涩一文钱。
何必建屋添烦恼,我心知自己将老。
即使年迈,也只想在此度过余生。
居住与睡眠,无需太多屋檐。
人生七十古稀,自古如此说。
如今我五十七,胡须头发已斑白。
即便身体尚健,又能活多久。
仕途虽坎坷,仍有所贡献。
过去为了亲人,不得不勉强努力。
如今感激之情永恒,过往皆抛诸脑后。
若不死去,我将终老山林。
实现筑屋隐居的愿望,每日高枕无忧。
屋内栽满花朵,园中环绕翠竹。
山上建一厅堂,湖边备一扁舟。
悠闲与亲朋相处,随意接近圣贤。
虽无丰厚俸禄,无大片田产。
心中藏有山水,眼界饱览风烟。
这一生已满足,别再问苍天何求。

注释

幽讨:隐居探索。
山水便:与山水相投合。
辟三径:开辟小径。
桑梓:故乡。
松楸:松树和坟墓。
气象:景象。
拙:愚拙。
游居:闲居。
寝卧:睡觉。
数椽:几根屋檐。
龃龉:仕途不顺。
忝蕃宣:有所贡献。
亲养:侍奉亲人。
卜筑:选择筑屋之地。
高眠:安心睡眠。
取次:随意。
圣贤:品德高尚的人。
万钟禄:丰厚的俸禄。
二顷田:大片田地。
丘壑:山水风景。
眼界:视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和退隐生活的追求。开篇"平生事幽讨,性与山水便"表明诗人性格中就有喜欢清静和山水的倾向,而到了晚年,他选择了三径(道教修行的地方之一),喜爱得到偏僻之地,远离尘世。"远不去桑梓,近与松楸连"则表现出诗人对故土的留恋和对自然界的亲近感。

"青山枕其后,流水绕其前"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诗人的住所背靠青山,面向流水,这样的环境让他的心灵得到了净化。"群山更簇簇,左右相周旋"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自然景观的美好。

尽管栋宇还未建成,但从气象上已能感受到一片自在的生活氛围。而旁人的嘲笑和物质上的贫乏,并没有动摇诗人对简单生活的追求。"我岂不自知,老去将终焉。游居与寝卧,安可无数椽"表达了诗人对于年龄增长和生命有限的认识,以及对简朴生活的接受。

接下来的几句则是诗人对于人生七十稀、自己已五十七岁的感慨,以及对于仕途的看淡和选择永远留在山林之间的决心。"遂此卜筑志,闭门日高眠。栽花满我屋,种竹环我园。山上创一堂,湖中具一船"则是诗人对未来生活状态的设想和描绘。

最后,"从容与亲旧,取次中圣贤。虽无万钟禄,虽无二顷田。胸中富丘壑,眼界饱风烟。自足了一世,此外休问天"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对物质财富的淡然,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对自然美景的满足感。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脱红尘、归隐山林的哲学思考和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1146)

吴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字:明可
  • 号:湖山居士
  • 生卒年:1104—1183

相关古诗词

李仓子长按行偶成四韵奉呈(其二)

长年踪迹叹西东,此地那知得会逢。

老去我将归梓里,时来君合拜芝封。

故交零落添新冢,晚景衰颓减旧容。

今日尊前休惜醉,回头千里暮山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进贤道上老松奇古可喜去秋经从因命于空处补种今渐有生意

来时惟爱古松青,去日新松种已成。

令尹若能终此意,清风着处会知名。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远眺

万壑千岩百尺楼,地形高压浙东州。

旁窥照水烟波阔,四顾沧溟雪浪浮。

远望尚赊秦辙迹,怀人还想晋风流。

凭栏已足消尘虑,何必三山汗漫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里有蒋生者颇志于学迫于贫困吾叔德先见而怜之赡其有无使从胡经仲学作诗勉之

君不见昔日泰山孙先生,蹭蹬穷途道未行。

读书有志破万卷,置锥无地可躬耕。

高堂亲老仰甘旨,未免道路长营营。

睢阳客舍一再过,牢落谁人如姓名。

文正范公真好士,一见宾阶喜气形。

深知先生非乞客,金在泥沙玉在荆。

底事穷年事奔走,厄贫废学诚可矜。

因留乡校周所急,奉亲为学使有成。

先生果不负公望,行益修兮经益明。

十年声名动廊庙,天下望之如日星。

一代儒宗君试数,谁不首以先生称。

向使不遇文正公,亦将因循埋没如腐萤。

吁嗟此风寂寞久,岂是?亩无如先生之才能。

世人俗眼弃贫贱,胸中壮气空峥嵘。

吾家叔父特达士,汪汪伟量如沧溟。

比邻有蒋生,所志在穷经。

迫于饥寒故,无以赡亲庭。

不问师道己未足,聚训青衿已十龄。

锐志日已丧,尘事日已婴。

顾虽仅能供子职,而此术业何由精。

吾叔念之为慨然,一见自待如父兄。

恐子坐穷竟废弃,亟使就学趋准绳。

况有括苍胡夫子,传道吾里作世程。

执经座下子无忽,子之所须吾其应。

倾囷倒廪略无靳,阔视世俗亲疏情。

我闻此事犹叹息,俗士闻之应骇惊。

近来世道太浇薄,骨肉犹作锱铢争。

故虽有子尚不教,但欲黄金自满籯。

安能推其馀,以及异姓忘爱憎。

伟哉吾叔贤,远继文正公之英声。

蒋生其勉之,无使后人独羡孙先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