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公谣

壶公山中兴有馀,山人爱閒头不梳。

诗吟古人不道语,架插俗眼未见书。

有时乘兴写幽抱,老蚌迸出千斛珠。

雄才如此合廊庙,早归丘壑良可吁。

山人自言吾所好,不在佩玉金门趋。

曾闻世界常陷缺,唾壶击碎狂歌发。

倦卧南阳冈上云,醉呼采石矶头月。

阅残尘世同蜉蝣,剖破籓篱同胡越。

年踰耳顺筋力强,时向风前晞鹤发。

舍南舍北俱种花,客来剪韭还摘瓜。

开径杖分黄犊草,携尊时对白鸥沙。

鸥沙犊草自成趣,何用更觅仙人家。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壶公谣》是明代诗人顾应祥的作品,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壶公山中隐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诗中的“壶公山中兴有馀”,开篇即点明了隐居之地的自然环境之美好,山中生活虽简朴却充满生机。“山人爱閒头不梳”一句,形象地刻画了隐士的自在与洒脱,不拘于世俗礼法,以自然为伴,享受闲适生活。“诗吟古人不道语,架插俗眼未见书”,隐士的诗歌创作不落俗套,超越凡尘,书籍的收藏也充满了独特性,体现了其对知识的独到见解和对传统的深刻理解。

“有时乘兴写幽抱,老蚌迸出千斛珠”,隐士在兴致来临时,挥毫泼墨,将内心的情感倾泻而出,如同老蚌孕育珍珠,展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雄才如此合廊庙,早归丘壑良可吁”,诗人赞叹隐士虽有卓越的才能,却选择远离官场,回归自然,表达了对这种超然生活方式的敬仰。

“山人自言吾所好,不在佩玉金门趋”,进一步强调了隐士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更重视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自由。“曾闻世界常陷缺,唾壶击碎狂歌发”,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倦卧南阳冈上云,醉呼采石矶头月”,描绘了隐士在自然中放松身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

“阅残尘世同蜉蝣,剖破籓篱同胡越”,隐士将自己与尘世的束缚相比,表达了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年踰耳顺筋力强,时向风前晞鹤发”,描述了隐士随着年龄的增长,依然保持活力,享受自然之美。“舍南舍北俱种花,客来剪韭还摘瓜”,展现了隐士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满足。

“开径杖分黄犊草,携尊时对白鸥沙”,隐士在自然中自由行走,与动物和谐相处,享受宁静与自由。“鸥沙犊草自成趣,何用更觅仙人家”,最后诗人感慨,这样的生活已经足够美好,无需再寻找所谓的仙境。

整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收录诗词(49)

顾应祥(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高舜穆宪副所画龙

黑飙横吹海水立,怒瞳闪闪云中出。

三十六鳞烟燄飞,万里鲸波一呼吸。

化为甘霖遍八埏,坐令大地成奔川。

须臾收敛不知处,风恬浪静潜深渊。

形式: 古风

苦热四叠韵答徐半溪

老夫病暑不耐夏,口苦啖粥如啖炙。

虽无竹石富平泉,薄有草堂开魏野。

发狂欲叫转炮焦,习静澄心亦潇洒。

洞庭一苇吾欲航,河朔千杯谁共把。

野人赠我醒酒石,云是得之太湖者。

置之茅亭相对时,清风徐来岂论价。

园树如经烈火焚,盆荷不见琼珠泻。

世途巳悟鹿覆蕉,肉眼谁分珠与瓦。

白首甘为抱瓮迂,黑甜偷得浮生暇。

高槐细柳聊自娱,水阁凉亭㡳须假。

代谢炎凉理则然,吾徒莫更相惊诧。

形式: 古风

宋驸马王诜江山胜览图

王郎妙手绝代无,生绡写出江山图。

飘扬天趣入三昧,点染意象争锱铢。

远山模糊近山碧,澄江一带横秋色。

老树参差曲岸妨,回波摇荡崩堤仄。

人家临水尽开门,俨如鸡犬声相喧。

万杉路隔烟霞洞,独木桥通杨柳村。

忽然突起作险状,两厓怪石森屏障。

峰回麓转势复平,贾舶渔舟互来往。

楼台隐隐云中起,叠嶂层峦青未巳。

风帆渺渺天际来,咫尺浑同千万里。

形式: 古风

题九老图用邵二泉宗伯韵

香山老人避世人,性耽冲澹乐天真。

招邀知己结雅社,藐视声利同埃尘。

流风巳远事若新,兹图无乃传其神。

衣冠不异山中叟,抱负俱为席上珍。

岁月悠悠几百春,高名千载迥绝伦。

庙堂勋业倘来寄,泉石襟期见在身。

便欲相从一问津,抚卷令人感慨频。

浮玉山前亦可乐,澄湖碧浪涵秋旻。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