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僧人景岑所作的《偈》之一,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教中“识神”与“本来身”的深刻理解。
“学道之人不识真”,开篇便点明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即未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或真相。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通往觉悟和解脱的道路,而“真”则代表了超越表象、触及本质的真实存在。
“只为从来认识神”,进一步解释了为何修行者会陷入这种误区。这里的“神”通常指的是超自然的存在或力量,意味着人们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外在的、超自然的力量上,而非内在的、真实的自我。这反映出一种对外在力量的依赖和对内在自我认识的忽视。
“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身”,这两句揭示了问题的根源。佛教认为,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在轮回中经历生死,这一过程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自我(“本来身”)的错误认知。这里的“痴人”指的就是那些未能认清自我真实本质的人。他们将自我误认为是独立、永恒的存在,从而陷入了无尽的生死轮回之中,无法实现真正的解脱。
整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探讨了佛教中关于自我认知、解脱与真理追求的核心议题,提醒读者深入内观,超越对外在力量的依赖,去寻找并认识那个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