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陈太仆

陈君鼌贾才,文采华王国。

早读兵家流,千古在胸臆。

初仕越州理,一矢下山贼。

南渡侍省垣,上疏亦切直。

告归松江上,歘见胡马逼。

拜表至行朝,愿请三吴敕。

诏使护诸将,加以太仆职。

遂与章邯书,资其反正力。

几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

呜呼君盛年,海内半相识。

魏齐亡命时,信陵有难色。

事急始见求,栖身各荆棘。

君来别浦南,我去荒山北。

柴门日夜扃,有妇当机织。

未知客何人,仓卒具粝食。

一宿遂登舟,徘徊玉山侧。

有翼不高飞,终为罻罗得。

耻污东支刀,竟从彭咸则。

尚愧虞卿心,负此一悽恻。

复多季布柔,晦迹能自匿。

酹酒作哀辞,悲来气哽塞。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顾炎武为悼念陈太仆而作,通过描绘陈太仆的一生事迹,展现了他忠诚、勇敢、智慧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诗中首先赞扬了陈太仆的才华横溢,文采斐然,早年便对兵法有深入研究,胸中有千秋大略。接着描述了陈太仆的仕途生涯,从越州理政到南渡侍省垣,始终坚守正直,敢于直言。在国家危难之际,陈太仆挺身而出,请求朝廷赋予重任,以保护三吴地区,并最终与叛军章邯书信往来,试图劝其归顺。然而,命运多舛,陈太仆的计划屡次受挫,国家陷入混乱。

诗中还提到了历史上的两个典故:魏齐亡命时,信陵君面对困境,表现出犹豫不决的态度;而陈太仆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勇气,如同身处荆棘之中,仍寻求生存之道。诗人通过对比,突出了陈太仆的高尚品质。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陈太仆的深切怀念之情,感叹其英年早逝,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同时,诗人也反思了自己的处境,自愧不如,表达了对陈太仆的敬仰和怀念。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充分展现了陈太仆的英雄形象和诗人对其的深情悼念。

收录诗词(407)

顾炎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字:忠清
  •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 生卒年:1613.7.15-1682.2.15

相关古诗词

十月二十日奉先妣葬于先曾祖兵部侍郎公墓之左

王季之墓见水齧,宣尼封防遭甚雨。

我今何幸独不然,或者苍天照愁苦。

昔我先臣葬于此,神宗皇帝赐之墓一区。

六十年间事反覆,到今陵谷青模糊。

止存松楸八百树,夜夜宿鸟还相呼。

行人指点侍郎冢,戍卒不敢来樵苏。

乃知天朝恩宠大,易世犹与凡人殊。

天道回旋改寒燠,公侯子孙久必复。

岁月日时共五行,前冈后舍分昭穆。

皇天下监臣子心,环三百里无相侵。

先皇弓剑桥山岑,山多虎豹江水深,欲去复止长哀吟。

形式: 古风

墓后结庐三楹作

伟元居城阳,简之在丹徒。

古人庐墓有至意,独我未得心烦纡。

东西南北亦人子,岂知天路还崎岖。

奋矛跃马一到此,营地半亩先人隅。

筑室三楹户南向,前对日月开规模。

旧栽松树无触鹿,惟有老柏衔悲枯。

忆昔曾蒙至尊诏,共姜名字悬三吴。

至今东平冢上木,枝枝西靡朝皇都。

尔来天地春意绝,不见君父重呜呼。

一身去国无所泊,类此鸿雁三秋徂。

阴风怒号白日孤,吁嗟此室千年俱。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吴兴行赠归高士祚明

北风十二月,游子向吴兴。

榜人问何之,不言但沾膺。

三年干戈暗乡国,有兄不得归茔域。

高堂有母儿一人,负米百里伤哉贫。

此来海虞两月日,裁得白金可半镒。

归来入门不暇餐,直走山下求兄棺。

湖中雪满七十峰,江山对君凝愁容。

冬尽月向晦,慈亲倚门待。

果见兄骨归,心悲又以喜。

如君节行真古人,一门内外唯孤身。

出营甘旨入奉母,崎岖州里良苦辛。

君向余太息,此事不足言。

遥望天寿山,犹在浮云间。

长叹未及往,尘沙没中原。

神州已陆沉,菽水难为计。

岂无季孙粟,义不当人惠。

世无汉高帝,饿杀韩王孙。

宁受少年侮,不感漂母恩。

时人未识男儿面,如君安得长贫贱。

读书万卷佐帝王,传檄一纸定四方。

拜埽十八陵,还归奉高堂。

穷冬积阴天地闭,知君唯有袁安雪。

形式: 古风

赋得越鸟巢南枝用枝字

微物生南国,深情系一枝。

寒风群拉沓,落日羽差池。

绕树飞初急,寻柯宿转迟。

悬冰惊趾滑,集霰怯巢危。

路入关河夜,思萦岭峤时。

山川知夙性,天地识恩私。

向日心常在,随阳愿未亏。

寄言幽谷友,勿负上林期。

形式: 排律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