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名为《畎亩十首(其三)》。诗中探讨了读书与实践、道德与修养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与应用。
首句“读书不知道,言语徒自工”,指出仅仅读书而不思考其内涵,只是在技巧上有所提高,却无法真正理解书中的深意。接着,“求道匪云远,近在义命中”强调了追求真理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义理之中,即道德和生命的意义之中。
“吾儒有仲尼,道德无比崇”提到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其道德观念崇高无比。接下来,“传参十八章,入道知其宗”指出儒家经典《论语》等著作是入门之道,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可以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
然而,“后学昧极致,徒知授儿童”批评了后来的学习者往往只知表面,未能深入理解,甚至只是教授给孩童,缺乏真正的领悟和实践。最后,“孰识孝与弟,理与神明通。为臣不知此,事上焉能忠”强调了孝悌、理性和神明相通的重要性,作为臣子若不懂得这些道理,便难以做到对君主的忠诚。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王十朋对于儒家伦理道德的深刻理解和重视,强调了理论与实践、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