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马公墓书感(其一)

凿破忠坟埋烈骨,居然节义并千秋。

渭泾或恐难同论,狐貉岂宜共一邱。

抔土易乾惊宿草,空山无主任鸣鸠。

茫茫华斧知谁定,终古江声绕郭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期的郑国藩所作,名为《过马公墓书感(其一)》。诗中表达了对马公墓的感慨与思考,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对忠诚、节义以及历史评价的深刻见解。

首联“凿破忠坟埋烈骨,居然节义并千秋”,开篇即以“忠坟”、“烈骨”描绘出马公墓的庄严与肃穆,同时强调了马公的忠诚与节义将永载史册,流传千古。这里,“忠坟”和“烈骨”不仅指马公的墓地和遗骸,更象征着他的高尚品质和不朽精神。

颔联“渭泾或恐难同论,狐貉岂宜共一邱”,运用了渭水和泾水的典故,以及狐狸和貉子的比喻,来表达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渭水和泾水虽同源而分流,各具特色;狐狸和貉子虽同属兽类,但性质迥异。这暗示了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简单化,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不应混为一谈。

颈联“抔土易乾惊宿草,空山无主任鸣鸠”,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这里的“抔土”象征马公的墓地,“宿草”比喻时间的流逝,“空山”则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鸣鸠的“无主”更是寓意着历史人物在世时的孤独与被遗忘,以及他们死后墓地的荒凉与寂寞。

尾联“茫茫华斧知谁定,终古江声绕郭流”,以“华斧”象征历史的裁决者,却感叹于这种裁决的不确定性。历史的进程如同江水一般,不断流淌,最终将带走一切的纷争与争议,留下的是时间的沉淀和后人的反思。这一联表达了对历史评价的深思,以及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马公墓的感怀,探讨了忠诚、节义的价值,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洞察与思考。

收录诗词(138)

郑国藩(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八五七—一九三七),清光绪年间拔贡。曾执教于汕头岭东同文学堂、潮州金山书院,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出任广东省立金山中学代理校长。有《似园文存》三册。诗,以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其学生杨世泽、蔡丹铭所辑《似园文存》中《似园老人佚存诗稿汇钞》为底本

  • 字:晓屏
  • 号:似园老人
  • 籍贯:潮州

相关古诗词

南安岩

汀梅之间山万重,南安岩窦何玲珑。

青葱屹立敞四壁,巧匠缩手难为工。

嗟予俗缚未能往,愿得结草与岩松。

遂登彼岸达正觉,月落岩下松生风。

形式: 古风

玩鞭亭

平芜春静水弥天,甚压危城驾广椽。

骏马岂能追晚日,将军莫悔玩遗鞭。

高才共倚新亭赋,逸翰重寻旧曲镌。

千古英雄只如此,黄花修竹付幽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句(其一)

明月随人渡流水。

形式: 押[纸]韵

句(其二)

欲寻铁索排桥处,只有杨花惨客愁。

形式: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