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诗(其十)

机锋相拄不争多,父舞三台子唱歌。

若问一时同啐啄,菩提般若六波罗。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翻译

机锋相对不比数量多,父亲在台上跳舞孩子唱着歌。
如果有人问起我们如何相遇,就像菩提智慧和般若波罗蜜。

注释

机锋:机巧的言辞或思想,比喻智慧的交锋。
拄:支撑,这里指相互对抗。
不争多:不是以数量取胜,而是以智慧交流。
父舞三台:父亲在舞台上表演。
子唱歌:孩子在一旁唱歌。
一时:同一时刻。
同啐啄:共同的经历或相遇。
菩提:佛教术语,觉悟、智慧。
般若:佛教中表示智慧的词汇。
六波罗:六波罗蜜,佛教术语,指六种实践方法,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石的作品,名为《扇子诗(其十)》。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充满了禅机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机锋相拄不争多,父舞三台子唱歌。"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一个家庭中,父亲跳着舞蹈,而孩子们则随之高声歌唱。这里的“机锋”比喻事物间的微妙契机,“相拄”指的是互相依偎,这里暗示了家人之间和谐而无争执的关系。而“父舞三台子唱歌”则展现出一幅温馨和谐的家庭场景,"三台"通常指的是官职的高低,在这里可能是对父亲地位的比喻,表达了孩子们对父亲的尊敬。

"若问一时同啐啄,菩提般若六波罗。"

这两句诗则深入到了禅宗的境界。“若问”意味着如果有人询问,“一时同啐啄”是指在某个瞬间众生都能达到平等无差别的境界。而“菩提般若六波罗”出自佛教术语,"菩提"意为觉悟,"般若"是智慧的代名,而"六波罗"则是六种神通的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禅宗中追求顿悟、直指心灵本性的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和佛学深义的结合,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达观自在的人生态度。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家庭温情与禅宗智慧融为一体,创造了一幅既充满生活气息又蕴含深邃哲理的艺术画卷。

收录诗词(518)

李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相关古诗词

扇子诗(其三十)

子美来投蜀锦坊,蜀人满口说文章。

卿云已后成机杼,不是无才赋海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扇子诗(其八十)

未容谷雨泪胭脂,且趁晴风小小吹。

镜里日高酣睡起,也须瘦了一分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扇子诗(其三十五)

峡围碧玉裹青天,栈道凌虚迸出泉。

只有好山须强勉,为渠开眼冒风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扇子诗(其二十三)

白团扇子合欢裁,出水菱花镜面开。

好是缑山明月夜,大家骑凤上天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