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吴兵起纪事,答友人问

昔迎戎师至,兵骄马亦疲。

三吴望风附,弓矢弃不持。

刘生总戎客,船插使清旗。

泊船秀水上,奔竞人恐迟。

刘生不肯仕,心识发且披。

剃发令朝下,相顾为发悲。

三吴同时沸,纷纷起义师。

争言舟楫利,长技不得施!

刘生奔武水,父子就诛夷。

陈梧钱唐至,旋登嘉禾陴。

颇闻黄镇南,驻舟太湖湄。

楼船号万艘,胜兵焉可知!

吴兴馈军粮,昼夜相追随。

壮士争激烈,富室愿蠲赀。

姑苏城门外,匹马不敢窥。

可怜陆太学,破产供军炊。

七月入姑苏,搏战还同嬉。

此辈本乌合,一溃岂复知。

赖有吴职方,稍能出计奇。

伏甲吴江岸,所忌惟在兹。

诸将无斗志,同舟自相疑。

日费千黄金,空养摇橹儿。

嘉禾一夜破,嵩江累卵危。

乞师镇南垒,摇手不可为!

如何十万兵,曾无一矢遗!

括饷既以饱,海口潜奔驰。

海口窄不出,铁骑追及之。

可怜熊虎姿,尽为鱼腹尸!

三吴遍焚戮,试问戎首谁?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三吴兵起纪事,答友人问》由清代诗人钱澄之所作,描绘了三吴地区兵乱的景象与人物的复杂情感。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

首句“昔迎戎师至”,点明了故事背景,暗示了和平时期的突然动荡。接着,“兵骄马亦疲”描绘了军队在长期征战后的疲惫状态,预示着即将发生的冲突。三吴地区的民众望风而附,放弃了武器,显示出局势的混乱与人民的无奈。

刘生作为一位将领,其形象鲜明,既有军事才能(“总戎客”、“插使清旗”),也体现了对权力的淡泊(“不肯仕”、“心识发且披”)。剃发事件反映了社会变革与个人选择的冲突,而三吴地区的起义则展现了民众对现状的反抗。

诗中穿插了对起义原因的探讨(“争言舟楫利,长技不得施”),以及对起义结果的哀叹(“刘生奔武水,父子就诛夷”)。陈梧、钱唐等地的行动,以及黄镇南的驻军,展示了不同势力间的互动与对抗。

吴兴的军粮供应、壮士的激烈抵抗、富室的自愿捐资,以及姑苏城外的紧张气氛,共同构建了一幅战争与社会生活的复杂画卷。陆太学的破产与陆地上的搏战,象征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

最后,诗中提到吴职方的策略、吴江岸的伏兵、诸将的疑虑与浪费,以及嘉禾的失守、海口的危机,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常。对十万大军的讽刺,以及对熊虎之姿化为鱼腹尸的哀悼,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战争的场面,更深入探讨了人性、社会结构与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507)

钱澄之(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名秉镫,一字幼光,、西顽道人。汉族,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作为皖江文化的重要诗人,与同期的顾炎武、吴嘉纪并称江南三大遗民诗人,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学识渊博,文笔雄健,质朴宏肆,不事雕琢。他勇弃俗学,专治古文,文章精洁、典雅,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对数学、地理、训诂、义理亦有研究

  • 字:饮光
  • 籍贯:晚号田间老
  • 生卒年:1612~1693

相关古诗词

送别穆修玄入大安关

去住凭神决,君侯鉴我诚。

如何今再问,不放与同行!客路吾谁仗?

他乡别太轻。故人兹独往,惭愧远来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同韦剑威、徐钦玉度仙霞关(其一)

海日埋荒雾,严关已放晨。

行随磨镜客,吟逐讽诗人。

堠草才经火,岩花误作春。

香灯明半岭,争拜五通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同韦剑威、徐钦玉度仙霞关(其二)

霞关今重地,度险客心惊。

戍废行人歇,楼荒野雀争。

残虹收鸟外,吼瀑断猿声。

过尽萧条路,将军驻浦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初达行在(其一)

万里南奔意,趑趄赴阙初。

功臣营大内,边吏望乘舆。

建武元先改,澶渊诏似虚。

难馀饶涕泪,羞上贾生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