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九日作(其一)

年年今日强登高,独立南峰北向号。

漫野玄云天色晦,美人黄土我心劳。

虚疑杨柳牵愁绪,不忍沧浪鉴鬓毛。

前辈有谁同此恨,雪庵和尚读离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鉴赏

这首清代方文的《三月十九日作(其一)》描绘了诗人每年重阳节独自登高望远的情景。首句“年年今日强登高”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节日的坚守,但“强”字透露出内心的勉强和孤寂。他站在南峰上,面向北方,心境凄凉,“独立”二字刻画出他的孤独身影。

“漫野玄云天色晦”描绘了阴沉的天气,天空被乌云遮蔽,与诗人的心情相呼应,渲染出一种压抑和迷茫的氛围。“美人黄土我心劳”借美人象征理想或远方,而“黄土”则暗示现实的无奈,诗人内心充满忧虑和疲惫。

“虚疑杨柳牵愁绪”运用拟人手法,将杨柳与愁绪相连,仿佛连路边的杨柳都在牵动着诗人的情感。“不忍沧浪鉴鬓毛”中,沧浪水映照出诗人斑白的鬓发,暗示岁月流逝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最后,诗人以“前辈有谁同此恨,雪庵和尚读离骚”作结,表达出对前人同样遭遇的共鸣,以及在这样的时刻,唯有像雪庵和尚那样沉浸在《离骚》这样寄托忧思的古籍中,寻求心灵的慰藉。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孤独与哀愁。

收录诗词(33)

方文(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三月十九日作(其二)

野老难忘故国恩,年年恸哭向江门。

南徐郭外三停棹,北固山头独怆魂。

流水滔滔何日返,遗民落落几人存。

钱生未死重相见,双袖龙钟尽血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太湖避兵

将近枫桥路,唯闻人语喧。

北来兵肆掠,东去艇皆奔。

震泽烟波迥,高秋风雨繁。

此时期免患,艰苦复何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水崖哭明圃子留

圣代遗民本不多,频年锋镝又销磨。

衰宗尚剩农兼圃,至性同归笠与蓑。

只道阳春回律管,岂知长夜闭烟萝。

瑶华且受霜风折,冉冉孤根奈若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水崖哭明圃子留

少小能文气似兰,里人谁不信弹冠。

只因丧乱身当废,纵使沉埋性所安。

故国有怀唯涕泪,新诗无字不悲酸。

漫劳铁匣藏枯井,此日流传血已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