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洲学使以其高祖渼陂先生文集属为选定赋此答之二首(其二)

高曾遗矩未云遥,三百年来德愈昭。

遂有使星临粤峤,重将文体振兴朝。

千金吕览谁增损,一阁藜灯久寂寥。

窃记儿童时讽咏,山中如得听箫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名为《王十洲学使以其高祖渼陂先生文集属为选定赋此答之二首(其二)》。诗中表达了对先祖遗风的追忆与敬仰,以及对后世文风的期待与振兴。

首句“高曾遗矩未云遥”,开篇即以“高曾”二字点出对先祖的尊敬与怀念,同时暗示先祖留下的规矩和道德标准并未远去,依然在人心中熠熠生辉。接着,“三百年来德愈昭”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道德风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显著,展现出一种历史的传承与延续。

“遂有使星临粤峤,重将文体振兴朝”两句,运用了“使星”这一古代文学中的比喻,象征着王十洲学使的到来,如同一颗明星照亮了岭南地区,不仅带来了知识的光芒,更预示着文风的复兴。这里的“文体振兴”不仅指文学创作的繁荣,也包含了文化精神的弘扬。

“千金吕览谁增损,一阁藜灯久寂寥”则通过对比,突出了先祖著作的价值与后世的传承情况。吕览,可能是指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这里借以喻指先祖的文集。诗句表达了对先祖作品被精心保存与传承的肯定,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文集无人问津、寂寞冷落的感慨。

最后,“窃记儿童时讽咏,山中如得听箫韶”两句,以个人回忆为线索,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场景。诗人回忆起自己年幼时诵读先祖作品的情景,仿佛在山林间听到了美妙的箫韶之音,既表达了对先祖文化的深深敬仰,也寄托了对未来文脉传承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以及对后世文风复兴的热切期盼。

收录诗词(1900)

陈恭尹(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 字:元孝
  • 籍贯: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
  • 生卒年:1631 ~1700

相关古诗词

送杨宝生北上

一雪当年处士声,二毛今始慰平生。

科名于尔何增损,世俗居然有重轻。

鹏海浪高看直上,燕台路熟好安行。

黄门奏赋君家事,为报时来羽猎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赠胡防禦裕庵

朱门长是隔烟萝,之子由来意气多。

花下相寻时立马,月中留燕每闻歌。

牙签万卷儿能读,白雪清篇手自和。

为说明年春向暖,却归蓬阙更鸣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春初送王新侯归宜兴王叔琬归宝坻

并辔非为汗漫游,燕吴万里一归舟。

大江中路分南北,五岭重来定夏秋。

冰下跃鳞桃浪细,岸边闻鸟柳风柔。

诗家能事春唯甚,箧里新添是唱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上元日邑侯徐戢斋招同佘齐枢进士游允陵梁殿一殿张佘兼五卢闻仲严孚长燕集青云山阁即事赋谢二首(其一)

琼楼香塔启重重,老脚能登不借筇。

首月正逢相望日,华筵偏就最高峰。

山翔远势元名凤,堤卧寒江别号龙。

绕郭新阴千万树,县人争护大夫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