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禅宗的思维为线索,探讨了思考与不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句“拟思量,何劫悟”提出对事物的思考与理解需要时间,暗示了一种顿悟的过程。接着,“不思量,终莽卤”则指出过度思考可能导致混乱和无序,强调了自然状态的重要性。
“欲思不思踏破时,万里无云常显露”这两句是全诗的核心,表达了在恰当的时机放下思考,让心灵回归纯净的状态,就如同万里晴空,一目了然。这里的“踏破时”可以理解为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时刻,即在适当的时机放下一切杂念,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清明。
最后,“常显露,妙用恒沙非旦暮”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状态的持续性与深远意义。常显露意味着这种清晰、纯净的状态并非偶然,而是长久保持的常态;而“妙用恒沙非旦暮”则强调了这种智慧与能力的丰富与持久,不是短暂的瞬间爆发,而是如同恒河沙数般广泛且永恒。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禅宗的哲学思想,引导读者探索内心世界的深层,鼓励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思考,回归自然,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