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洞霄

至真方域古今传,琳馆兴从汉武年。

石作双门何突兀,山为九锁自回环。

仙人隐迹留中路,处士灵坛閟远巅。

甘洁三泉齐涌地,峥嵘一柱独擎天。

群峰缭绕更相挹,五洞萦迂暗接连。

当日高崖曾虎伏,于今深穴有龙眠。

茂林葱郁曾鸣凤,邃宇清虚每聚仙。

地贮金丹藏箬下,芝翻白鼠走岩前。

宫随劫火虽灰矣,境异尘寰尚俨然。

稍待升平名遂后,便来居此结良缘。

形式: 排律

翻译

真确的秘方自古流传,琳琅馆的兴盛始于汉武帝时期。
石制双门何等奇特,山峦如九重锁链环绕回旋。
仙人踪迹隐藏在山路中央,高处的灵坛隐秘在峰顶。
甘甜洁净的泉水同时涌出,巍峨的石柱独自支撑天空。
群峰环绕,相互依偎,五个洞穴蜿蜒相连,幽深而曲折。
昔日高崖曾有猛虎潜伏,如今深穴仍有龙眠沉睡。
茂密的树林曾有凤凰鸣叫,清幽的宫殿常有仙人聚会。
地底藏有金丹,覆盖着箬叶,灵芝生长在岩石之前。
宫殿虽经劫火焚烧成灰烬,但此境地与尘世不同,依然庄重。
等到天下太平,功成名就之后,我将在此结下美好的缘分。

注释

汉武年:指汉武帝时期。
突兀:奇特、突起。
九锁:形容山势险峻。
中路:山路中央。
远巅:山顶。
峥嵘:高耸、特立。
擎天:支撑天空。
缭绕:环绕。
相挹:相互依存。
邃宇:深远的宫殿。
聚仙:聚集仙人。
金丹:道教中的长生不老药。
箬下:覆盖物。
劫火:灾难性的大火。
俨然:依旧、保持原样。
升平:太平盛世。
良缘:美好的姻缘。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汇的作品,名为《游洞霄》。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描写山水自然景观和仙境奇遇的诗篇。

"至真方域古今传,琳馆兴从汉武年。"

开篇即提到至真的仙境自古流传,直至汉武帝时期就已有其踪迹可寻,这里直接点出了诗人游历之地的非凡历史背景。

"石作双门何突兀,山为九锁自回环。"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洞霄奇特的地理结构——坚硬的岩石形成两扇大门,而山势则宛如九道锁链,曲折回旋,这些形容增添了一份神秘与险峻。

"仙人隐迹留中路,处士灵坛閟远巅。"

诗人提及仙人在此地留下了足迹,而修行者也在高远的山巅上建立了灵坛,这里透露出诗人对道教文化和修炼之术的认同。

"甘洁三泉齐涌地,峥嵘一柱独擎天。"

接着描述的是景象——清澈的泉水汇聚而成,而山峰则如同挺拔入云的一根柱子,支撑着苍穹,这些意象既描绘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高洁的情怀。

"茂林葱郁曾鸣凤,邃宇清虚每聚仙。"

诗人继续写道,茂密的树林中曾经有凤凰栖息,而广阔的空间总是聚集着修炼成仙的人士,这里表达了对仙境生活的向往。

"地贮金丹藏箬下,芝翻白鼠走岩前。"

在诗人的笔下,这个地方不仅美丽而且充满了神秘的宝物——金丹被隐藏在地底,而灵芝则伴随着白色的老鼠在岩石之间穿梭。

"宫随劫火虽灰矣,境异尘寰尚俨然。"

接下来的几句诗中,李汇提及了某些宫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但这片仙境却依旧保持着其超凡脱俗的特质。

"稍待升平名遂后,便来居此结良缘。"

最后,诗人表达了一种愿望——在等待尘世间的战乱平息之后,他希望能够来到这个仙境定居,结下良好的因缘。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仙境文化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寄托的深切情感。

收录诗词(1)

李汇(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贺新郎.春情

篆缕销金鼎。醉沈沈、庭阴转午,画堂人静。

芳草王孙知何处,惟有杨花糁径。

渐玉枕、腾腾春醒。

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殢酒厌厌病。

云鬓乱,未忺整。江南旧事休重省。

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

月满西楼凭栏久,依旧归期未定。

又只恐、瓶沈金井。

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

谁伴我,对鸾镜。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渔家傲.赠萧娘

庭院黄昏人悄悄。两情暗约谁知道。

咫尺蓬山难一到。明月照。潜身只得听言笑。

特地嗟吁传密耗。芳衷要使郎心表。

此际归来愁不少。萦怀抱。卿卿销得人烦恼。

形式: 词牌: 渔家傲

题画.春景

春水满四泽,浪暖鱼龙化。

呼吸成风云,霖雨遍天下。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祃]韵

题画.秋景

秋月扬明辉,芙蓉开朵朵。

捲起水晶帘,明月清风我。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