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桃花》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桃花的美丽与生机,以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象征意义。
首句“何必三千问岁华,人间能得几回花”,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珍惜之情,暗示了人生短暂,值得我们去欣赏和享受大自然的美丽。接着,“人间能得几回花”则强调了生命中美好时刻的难得,引人深思。
“才逢渔父溪溪雪,一入天台树树霞”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桃花与雪、霞进行类比,生动地展现了桃花在不同环境中的美丽景象。渔父溪边的雪景与桃花相映成趣,而进入天台山后的桃花则如同云霞般绚烂,形象地描绘了桃花的多姿多彩。
“才子风流看巧笑,神仙醉色媚丹砂”进一步深化了桃花的象征意义,将桃花与才子、神仙联系起来,赋予了桃花以超凡脱俗的气质。才子的风流与桃花的巧笑相得益彰,神仙的醉色则增添了桃花的神秘魅力,丹砂在这里可能象征着桃花的红艳与珍贵。
最后,“踏春莫待春残后,桃叶桃根访妾家”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和对桃花的喜爱,鼓励人们在春天还未完全消逝时,去欣赏桃花的美丽,甚至邀请朋友一同前往,共享这份春日的美好时光。
整首诗通过对桃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蕴含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