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鉴赏

这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久和中秋佳节思念之情的深深感慨。诗的开篇“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直接点出时间跨度和节日主题,流露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怀念。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通过明月寄寓思乡之情,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接下来,“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描绘了一幅与友人共度中秋的场景,然而即使身处美景,也无法掩盖离别的哀愁。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借乐声和鸿雁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孤独感。“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描绘了宴会上的华丽服饰,反衬出诗人内心的落寞。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借嫦娥的典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无法留住美好时光的无奈。诗人感叹:“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预示着离别后漫长的旅程和无尽的离愁。

最后,“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引用王粲的典故,表达出对未来可能的长期分离和孤独生活的忧虑,以及对相聚的渴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展现了苏辙在中秋佳节对离别与团聚的复杂情感。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七十馀年真一梦。朝来寿斝儿孙奉。忧患已空无复痛。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

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石塔成时无一缝。谁与共。人间天上随他送。

形式: 词牌: 渔家傲

句(其五)

无山得似巫山秀。

形式: 押[宥]韵

句(其三)

仿佛城南路,繁香扑市桥。

形式: 押[萧]韵

句(其四)

清江入城郭,小浦生微澜。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