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谢肃的作品,名为《至潍城》。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与思考,以及他对于个人处世态度和社会现实的反思。
"乔林则羽栖,重渊必鳞泳。" 这两句通过对鸟类栖息和鱼类游泳的描写,表达了生灵各适其性、各得其所的哲理。
"人生大化中,行止乃不定。" 人生在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中,个人行为和停留都充满不确定性,这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耕莘方自乐,幡然荅三聘。"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仕途的淡泊态度。
"二疏辞汉廷,贤哉孰能竞。" 诗人提到自己曾经两次上疏辞官,表明他不愿意在朝廷中争斗,这里的“贤哉孰能竞”体现了诗人对于贤才和世俗功利的看法。
"好爵何必萦,卑职在求称。" 诗人认为追求高官厚禄并非必要,只需要恪守本分即可得到赞誉。
"兹利苟获心,外物焉足病。" 这里表达了诗人的满足感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以及对于外界纷争的超然态度。
"潍阳冲要地,书社古云盛。" 诗人描述了潍阳城区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这里的“书社”指的是聚集读书人的场所,显示出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黍稷既丰穰,栋宇复辉映。" 这两句描绘了潍阳城内物资富饶和建筑宏伟的景象。
"谁云其俗夸,功利务相胜。" 诗人对当时社会上人们相互攀比、追求功名利禄的现状表示出批判态度。
"实敦诗与书,过化赖贤圣。" 这里强调了诗人对于文学和书籍的重视,以及对古代圣贤文化的传承和依赖。
"区区流窜馀,无以赞官政。" 诗人自谦自己的才华有限,无法为当今官府的治理政策唱赞歌。
"政平民乃康,第恐余不佞。" 诗人表达了对社会和谐与人民安康的期望,同时也担忧自己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或实现这种愿景。
"岂无管幼安,高蹈辽海夐。" 这里提到的是历史上的贤臣管仲,他在《左传》中有“幼安”之说,即对年轻人的关怀和教导,同时也暗指诗人对于远方边疆地区的关注。
"生刍倘可招,敢不深起敬。" 诗人表达了如果能够受到召唤,就会深感荣幸并且给予最高的尊敬。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描绘,以及个人情感与思考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