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渡黄河》,是清代诗人李宪噩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在黄河上航行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旅途艰辛的感慨。
首句“我行大梁道,日夕黄河渡”,点明了诗人行走在大梁的路上,傍晚时分准备渡过黄河。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其壮阔与浩瀚在此得到了生动的描绘。接下来,“河水浩漫漫,故乡在何处?”一句,诗人借黄河的浩渺无垠,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漂泊异乡的孤独感。
随后,“风起广沙岸,烟昏远野树”描绘了黄河岸边的景象,狂风卷起黄沙,烟雾弥漫,远处的树木也变得模糊不清,营造出一种苍茫辽阔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这一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残酷,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波动与不安。
“孤舟乘危波,惝恍不敢顾”则进一步刻画了诗人乘坐的小船在汹涌的黄河上艰难前行的场景。危波暗喻着旅途中的困难与挑战,而“惝恍不敢顾”则表达了诗人面对未知与危险时的犹豫与恐惧,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最后,“游子杳天末,谁识南荒路?”诗人以游子自比,感叹自己如同飘零于天边的孤雁,不知何时才能找到归途。这一句不仅深化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迷茫与探索。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诗人的情感与黄河的壮美融为一体,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与壮丽,又深刻揭示了人在旅途中的孤独、迷茫与对家的深切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