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华镇所作的《过鲁太师庙》。诗中表达了对古代循吏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仁心的追求与共鸣。
首联“汉家循吏得民深,素业流风尚可寻”,诗人赞美了古代循吏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其高尚品德和淳朴风俗至今仍可追寻。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代循吏的德行与当今社会的风气进行对比,突出了对古代道德风尚的向往。
颔联“愧在盛时操短刃,远来邻壤效鸣琴”,诗人自谦在盛世之时未能像古代循吏那样为民谋福,却能远道而来,学习他们的精神,如同在邻国听到琴声般心灵受到触动。这一联通过“短刃”与“鸣琴”的对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遗憾与对古代道德的向往。
颈联“敢论异事追前事,所喜仁心契本心”,诗人不敢谈论与古代不同的事情,而是追忆前人的事迹,欣喜于自己能够与仁爱之心相契合。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古代道德的尊重与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内心世界的反思与认同。
尾联“振辔再经驯雉境,一瞻道庙想徽音”,诗人再次经过驯雉之地,瞻仰道庙,想象着古代循吏的美德。这一联以实际行动呼应了首联的道德追求,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道德风尚的深切怀念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循吏的赞美与追忆,展现了诗人对仁爱之心的追求与共鸣,以及对古代道德风尚的向往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