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轩辕台作

边风起蓟门,黄云高嵯峨。

予登轩辕台,四望发悲歌。

哀哉帝王都,城阙如丹霞。

朝阳开露掌,阊阖摇金波。

碣石悬天柱,桑乾接银河。

真人兹建极,亿载讵云多。

谁令羽林儿,一旦倒长戈。

逼遥关塞路,朝暮驱橐驼。

橐驼安所负,美人如桃花。

凄凄当落日,莽莽扬风沙。

龙髯攀莫及,玉女舞婆娑。

天庭方晏乐,宁知予咨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名为《登轩辕台作》,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登上轩辕台后所见之景,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

首句“边风起蓟门,黄云高嵯峨”,以边塞的风起云涌,渲染出一种苍茫辽阔的景象,预示着接下来将展开的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接着,“予登轩辕台,四望发悲歌”两句,点明了地点和情感基调,诗人站在轩辕台上,四下望去,不禁发出悲凉的歌声,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哀哉帝王都,城阙如丹霞”两句,诗人将历史上的帝王都城比作色彩斑斓的丹霞,既赞美了其辉煌,也暗含了对其衰败的哀叹。“朝阳开露掌,阊阖摇金波”描绘了朝阳初升时的壮丽景象,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历史的兴衰更替。

“碣石悬天柱,桑乾接银河”两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真人兹建极,亿载讵云多”表达了对古代圣贤建立伟大功业的敬仰,同时也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无奈。

“谁令羽林儿,一旦倒长戈”两句,诗人借古讽今,感叹历史的无常,以及权力更迭的残酷。“逼遥关塞路,朝暮驱橐驼”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生活,以及人民在统治者压迫下的苦难。“橐驼安所负,美人如桃花”一句,通过对比骆驼的劳苦与美人的柔弱,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凄凄当落日,莽莽扬风沙”描绘了黄昏时分的荒凉景象,与开头的壮丽形成对比,暗示了历史的终结。“龙髯攀莫及,玉女舞婆娑”通过神话传说的引用,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天庭方晏乐,宁知予咨嗟”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社会不公以及理想世界的向往之情。语言华丽,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收录诗词(6717)

屈大均(明末清初)

成就

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经历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

  • 称谓:广东徐霞客
  • 字:翁山、介子
  • 号:莱圃
  • 籍贯:广东番禺
  • 生卒年:1630—1696

相关古诗词

出塞作

边秋多风沙,狐兔长悲鸣。

慷慨思奢牧,因游雁门营。

饥食太行薇,渴饮桑乾冰。

问我亦何为,壮士不顾生。

生骑一骏马,权奇如龙媒。

追风数千里,直上单于台。

东望朝鲜江,北望白龙堆。

凌飙发长啸,游兵射我来。

左手接飞镝,右手挥金鞭。

驰归锦州城,汗下如流泉。

念此血气勇,毋乃非圣贤。

忍耻古所尚,留侯亦迍邅。

长松寒逾劲,南金锻弥坚。

启箧读秘书,聊谢诸少年。

形式: 古风

凝渡三岔河有寄

辽东苦寒地,十月河已冰。

我从辽西来,驱马冰上行。

回望巫闾山,千里阴气凝。

明月出黑澥,苍茫照孤征。

疑兵四面来,但闻觱篥声。

行行迷失道,误入骨都营。

饥渴向妖姬,乞得驼馀羹。

马乳饮苦酸,鱼皮衣苦腥。

神龙困蝼蚁,勺水不能兴。

凤鸟失其群,见辱海东青。

因怜雪窖中,持节有子卿。

题书托飞雁,双泪如雨倾。

安得同携手,以解流离情。

形式: 古风

赠远

美人如花飞,玉佩冰绡衣。

长风吹欲堕,揽带前相持。

问子游何处,笑含碧云姿。

言我华阳来,将从勾曲栖。

麻姑久相待,去去与我辞。

语卿且莫辞,我有芙蓉池。

鸳鸯戏碧叶,翡翠巢金枝。

愿将天上月,长照双蛾眉。

形式: 古风

采菖蒲作

菖蒲何葑茸,郁生南涧曲。

三花凌紫烟,九节削青玉。

采采临寒泉,因以濯吾足。

死生虽已齐,长年亦所欲。

仙人安期子,与尔聊餐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