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谢希孟归黄岩四首(其三)

圭璧袭缫藉,山龙饰衣裳。

不闻燧古初,而兴自虞唐。

毁车崇骑射,隶作篆籀藏。

至今人便之,秦亦忽以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玉璧与丝绸交织,山龙图案装饰衣裳。
未听闻远古的火种,却从虞舜夏商兴起。
废弃战车崇尚骑射,隶书篆刻艺术被珍藏。
直至今日人们仍受其影响,秦朝也因此忽视了防御而灭亡。

注释

圭璧:古代贵重的玉璧。
袭缫藉:交织的丝绸。
山龙:山形或龙形图案。
衣裳:衣物。
燧古初:远古的取火方法。
虞唐:虞舜和夏商时期。
毁车:废弃战车。
崇:崇尚。
骑射:骑马射箭的军事技能。
篆籀:篆书和籀文,古代的文字形式。
藏:珍藏。
至今:直到现在。
忽以亡:突然灭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中国古代服饰和文化变迁的景象。"圭璧袭缫藉"象征着丝织品的精美,"山龙饰衣裳"则体现了华丽的装饰艺术,暗示了从远古时代的礼仪到虞舜、夏商时期的繁荣。"不闻燧古初,而兴自虞唐",诗人提及火的发现和文字的起源,暗示了文明的进步。

接下来,诗中提到"毁车崇骑射",反映了从乘车到重视骑马射箭的军事风尚转变,这与秦朝推崇法治、轻视武力的传统不同。"隶作篆籀藏"指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官方字体,但诗中暗含对秦朝过于严苛的文字政策的批评。

最后两句"至今人便之,秦亦忽以亡",指出尽管秦朝的文字政策在当时看似便利,但过度的专制和文化压制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寓言般地表达了对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的深沉见解。整首诗语言简洁,寓意深远,展现了陈傅良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独特洞察。

收录诗词(515)

陈傅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谢希孟归黄岩四首(其二)

法令如牛毛,斯鞅信手成。

簿书积丘山,赵张眼愈明。

万人立下风,国势尊且荣。

未省三代前,谁独有此名。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送谢希孟归黄岩四首(其一)

纷纷竹帛传,浩浩金石刻。

沦亡已无限,存亦谁爱惜。

如何伏羲氏,文字二三画。

姬孔岂不圣,用以演周易。

形式: 古风

送谢倅景英赴阙

言诗必南雅,自郐吾无讥。

嗟余生已晚,观人以观诗。

人情日变化,往事十九非。

相从饰边幅,欲语怀衔羁。

久不见官寺,下与家人夷。

渡江六十年,得此心目疑。

早从诸公游,晚佐一郡治。

居尝陈谊高,动与作吏违。

大白浮朋簪,单车款民扉。

多文虽素履,用拙真良规。

二年意绸缪,一别事渺瀰。

有酒公不饮,赠言我何裨。

穆穆清朝班,佥曰尚德宜。

何妨著此翁,衣冠皓须眉。

形式: 古风

送鲍清卿教授莆中

闽中岂不好,莆中况多儒。

其山有丹荔,其水有子鱼。

艾轩诸老生,典则故所馀。

堂堂退傅门,海内欲曳裾。

宦游得此乐,饯者酒满车。

我亦劝君酒,我意独未舒。

尝闻入林猎,不可背水渔。

背水渔尚可,背时更崎岖。

方今朝廷尊,绅笏日走趋。

官多岂胜记,势远复易疏。

媒身众所同,藉口谁不如。

柰何但温饱,去向天一隅。

平生拙自谋,蓬巷岁月除。

更事亦既熟,画此未必愚。

岂有服茝兰,佩之以琼琚。

令人爱不见,搔首空踟蹰。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