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巩上元见寄三首(其二)

繁灯厌倦作闲游,行到僧居院院留。

月影随人深有意,车音争陌去如流。

酒消凿落宁论斗,鱼照琉璃定几头。

过眼繁华真一梦,终宵寂寞未应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热闹与寂静交织的场景,通过对比繁华与寂寞,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首联“繁灯厌倦作闲游,行到僧居院院留”以“繁灯”开篇,点明元宵节灯火辉煌的景象,但诗人却感到厌倦,似乎在繁华中寻求一丝宁静。随后,诗人步入僧院,这里成为他心灵的避风港,暗示了在喧嚣世界中寻找精神寄托的主题。

颔联“月影随人深有意,车音争陌去如流”运用拟人手法,将月影和车音赋予情感,月影似乎有意跟随行人,而车音在道路上奔流不息,形成一幅动态的画面,既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热闹,也暗含了时间流逝的意味。

颈联“酒消凿落宁论斗,鱼照琉璃定几头”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饮酒和观赏鱼儿在琉璃水池中的情景,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琐事的淡然态度,无论是酒量的较量还是对鱼的数量的数数,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体现了对物质享受的超脱。

尾联“过眼繁华真一梦,终宵寂寞未应愁”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直抒胸臆,认为眼前的繁华只是短暂的梦境,终将过去,而内心的寂寞并非真正的忧愁。这一句不仅揭示了人生的虚幻与短暂,也表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元宵节夜晚景象的描绘,以及对繁华与寂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反思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语言流畅,情感丰富,富有哲理深度。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王巩上元见寄三首(其三)

灯火熏天处处同,暗游应避柏台骢。

高情自放喧阗外,胜事偏多淡泊中。

平日交游徒梦想,留都歌吹忆年丰。

知君未有南来意,归去相从光与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寒食游南湖三首(其二)

绕郭春水满,被堤新柳黄。

官池无禁约,野艇得飞扬。

浪泛歌声远,花浮酒气香。

晚风归棹急,细雨湿红妆。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寒食游南湖三首(其三)

携手临池路,时逢卖酒垆。

柳斜低系缆,草绿荐倾壶。

波荡春心起,风吹酒力无。

冠裳强包裹,半醉遣谁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马上见卖芍药戏赠张厚之二绝(其二)

春来便有南园约,过尽春风约尚赊。

绿叶成阴花结子,便须携客到君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