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诗人撖降的《过沙井》,描绘了一幅苍凉而壮美的边疆景象。开篇“沙沈石马废城秋”,以沉寂的沙漠、废弃的石马和衰败的古城,勾勒出一片萧瑟的秋景,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接着,“剑钺寒生古戍楼”一句,通过“剑钺”的寒气与古戍楼的对比,进一步渲染了边关的冷峻与孤寂。
“平日只疑无蜀道,此行何处问荆州?”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过往认知的颠覆,以及对未知旅途的好奇与探索。蜀道之难,荆州之地,都是古代文人墨客常提及的地理名词,此处却在边疆的行旅中被重新审视,展现了诗人超越常规视野的思考。
“山连海塞从西断,水界龙荒尽北流。”这两句描绘了辽阔的自然景观,山与海、水与荒野的界限,既展现了边疆的广阔无垠,也暗示了边地的遥远与神秘。通过“从西断”和“尽北流”的描述,诗人巧妙地将空间概念与时间流逝相融合,赋予画面以动态感。
最后,“一曲商歌才夜半,朔风吹雪望牛头。”这两句以夜晚的商歌和寒冷的朔风作为背景,将诗人孤独而坚定的行旅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商歌是古代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旅人的思乡之情和对自由的渴望。而“望牛头”则可能是诗人遥望远方,寄托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边疆的独特风貌和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更蕴含着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