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之仪为苏轼所作的挽词。诗中表达了对苏轼生前才华和遭遇的深切同情与敬仰。
首联“从来忧患许追随,末路文词特见知”,开篇即点明苏轼一生虽多忧患,但其文词在晚年更显卓绝,得到了特别的赏识与理解。诗人以“从来”二字引出苏轼的一生,强调了其经历的坎坷与磨难,同时也突出了其文采斐然,即使在人生末路,依然能以其独特的文词打动人心。
颔联“肯向虞兮悲盖世,空惭赐也可言诗”,这里运用了典故,以“虞兮”比喻苏轼,表达了对苏轼才华盖世却未能施展的遗憾,同时也暗含了对苏轼品格的赞美,认为他即使在困境中也能保持高洁,不愧为能言诗之人。诗人通过对比,进一步凸显了苏轼的非凡之处。
颈联“炎荒不死疑阴相,汉水相招本素期”,这一联继续通过典故,将苏轼比作不畏艰难、坚守信念的英雄,即使身处炎荒之地(可能指贬谪之地),也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得到认可。同时,诗人还表达了对苏轼在汉水边招魂的期待,寓意着对苏轼精神的传承与怀念。
尾联“月堕星沈岂人力,辉光他日看丰碑”,最后两句则以自然景象作喻,暗示苏轼的才华与精神如同月落星沉般,虽非人力所能控制,但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光辉的印记。诗人相信,苏轼的成就与影响会在未来的岁月里被世人铭记,如同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整首诗通过对苏轼生平的回顾与评价,展现了诗人对其深厚的情感与崇高的敬意,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文学与人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