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东山觉老

红妆碧嶂旧登临,来演真常契佛心。

漫道山林无独往,那知笙磬有同音。

堂前明月四时好,山外白云千古深。

此别松门无复见,渔樵为伴老相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昔日曾登临过红妆绿山,这次是为了践行佛法真理。
不要说山林中只有孤独的行者,谁又知道在这山中,钟磬声也有共鸣之处。
厅堂前的明月四季如斯美好,山外的白云千年沉淀深厚。
此别之后,恐怕再难见到这松门,只能与渔夫樵夫相伴,直至老去。

注释

红妆:形容山色翠绿如妆。
碧嶂:青翠的山峰。
真常:佛教术语,指永恒不变的真理。
契佛心:符合佛法的心境。
漫道:不要说,轻易地说。
笙磬:古代的乐器,这里比喻僧人的诵经声。
四时好:一年四季都美好。
白云千古深:形容山中的白云深远,历史悠久。
松门:松木制成的门,可能指的是寺庙或隐居之处。
渔樵:捕鱼砍柴的人,代指田园生活。
相侵:相伴到老,侵入岁月。

鉴赏

诗人以"红妆碧嶂旧登临"开篇,表达了对往昔游历之地的回忆与眷恋。"来演真常契佛心"则透露出诗人内心对于禅悟、佛法的向往与追求,这里的"真常"指的是永恒不变的佛理。

接着,"漫道山林无独往"描绘了一种游子对自然山林的迷恋,每次踏足皆是新的体验;而"那知笙磾有同音"则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找内心和谐与共鸣,"笙磾"指的是古代乐器之一,此处象征着自然界的和声。

"堂前明月四时好,山外白云千古深"两句,描绘了诗人所居之地的美丽景色。"堂前明月"表达了对明月的欣赏,每个时辰都有其独特的美;而"山外白云"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永恒不变的赞美。

最后,"此别松门无复见,渔樵为伴老相侵"表达了一种离别之情。"此别"意味着此次告别后难以再见,而"松门"常常象征着隐逸生活;"渔樵为伴老相侵"则是说诗人将与渔民樵夫为伴,共同度过晚年,这里的"相侵"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消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禅意、佛理的追求,以及面对离别与时光流逝的情感体验。

收录诗词(208)

王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陈彦山

送君忆昔入鳌山,愁折江梅踏雪还。

别后重添十年老,静中犹借半生閒。

文章千古心空在,书史三冬手自删。

岁晚山中有琪树,伤心何日得同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望大梅欲回雪窦路险而止口占示同行

起晓寻幽意气豪,冥冥重雾湿征袍。

天扶宝势千山拱,海助寒声万籁高。

休数兴衰两蜗角,从来忧乐一鸿毛。

了知终老林泉是,渡水穿云久亦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望秋

门对万山深,登临老病侵。

牛羊随野色,草树带秋阴。

此景聊供望,何人肯见寻。

猜鸥不用下,我自信无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梅花(其一)

孤高来处自天人,末上常先万物新。

不有大寒风气势,难开小朵玉精神。

冰溪影斗斜斜月,粉镜妆成澹澹春。

直伴东风到青子,多情不逐雪成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