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和韵题问秋图

何处秋深矣。望汀洲、萧萧芦苇,秋应在水。

雪正纷披霞错落,秋在枫林散绮。

漱泉石、秋声迸齿。

摇落江南杨柳岸,送燕山九月披裘至。

饶逸兴,云乡尔。有斜阳处西风里。

小桥横、琴樽逐谢,奚囊从李。

秋色二分馀几许,秋满寒山诗思。

正杖倚、推敲一字。

秋也何心秋著色,更宜人、浓淡谁为此。

青女力,霜华使。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鉴赏

这首清代词人鲍之芬的《金缕曲·和韵题问秋图》以秋意为线索,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景图。开篇“何处秋深矣”,引人思考秋意渐浓的所在,接着通过“汀洲”、“萧萧芦苇”和“秋在枫林散绮”的描绘,展现出秋水长天、芦花飘零和枫叶如火的鲜明秋色。词人又借“漱泉石、秋声迸齿”表达出秋天的清凉与宁静。

“摇落江南杨柳岸,送燕山九月披裘至”一句,将视线转向了江南的杨柳和北方的燕山,暗示季节的转换和游子的离愁。接下来,“饶逸兴,云乡尔”表达了词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秋日美景的欣赏。

下半部分,词人聚焦于“有斜阳处西风里”的画面,小桥、琴樽、谢眺的典故和李陵的行囊,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他感叹“秋色二分馀几许”,秋意并未消减,反而在寒山中显得更深沉。最后,“秋也何心秋著色,更宜人、浓淡谁为此”表达了词人对秋色浓淡变化的赞美,认为是自然之力,尤其是“青女力,霜华使”——秋霜的使者,赋予了秋天独特的韵味。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意的丰富层次,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诗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词人对秋日的深深热爱和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30)

鲍之芬(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贺新凉.七夕词,侯心斋调秀亭作也,予依韵和之

梧井凉生矣。喜天上、绛河不隔,一痕秋水。

衣薄五铢应耐冷,绝胜人间罗绮。

看鹊驾、遥联雁齿。

独倚西楼寻句冷,恰灯前袖得云笺至。

传韵语,良宵尔。那堪客里兼愁里。

向天涯、瓣香遥祝,陈瓜荐李。

试问长生秋殿里,多少浓情艳思。

都记取、宫纱红字。

缥缈空传金钿盒,令人间、长恨频歌此。

谁更见,蓬莱使。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贺新凉.叠韵再和

逸句花生管。赋离居、西风落叶,乡心自遣。

红豆从来多写怨,总是啼春莺燕。

谁画出、碧天凉汉。

一片宫商云外度,顿铅华洗尽筝琶掩。

屈宋后,词人见。赏心此夕还谁羡。

想姮娥、白团扇底,佳期暗判。

抛掷流黄机上锦,十二阑干倚遍。

也分领、客怀一半。

何日秦楼联彩凤,续箫声、共待银河绚。

画屏暖,人无倦。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风蝶令.题春园扑蝶图

石藓侵裙碧,苔花印屐微。西园桃李惜芳菲。

暗恼无情胡蝶、送春归。似梦犹迷草,寻香故绕衣。

逡巡把扇怕惊飞。要扑一双粉本、画屏帏。

形式: 词牌: 南歌子

消寒十咏.风蝶令(其十)寻梅

梦里香生处,窗前月到时。晴檐鸟语报南枝。

定有咏花人已、得先期。残雪逡巡踏,清风料峭吹。

清溪曲处小桥欹。一树寒葩掩映、出疏篱。

形式: 词牌: 南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