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守所作的《和答诸兄弟四首(其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在朝廷中的经历与贡献的反思,以及对学问与人生追求的深刻思考。
首句“昔向丹墀侍玉轩”,描绘了诗人曾经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侍奉在皇帝身边的情景。“丹墀”象征着权力与荣耀,“玉轩”则代表了高雅与尊贵,体现了诗人过去的辉煌与地位。
次句“略无裨补发苍然”,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虽身处高位,但并未能为国家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内心感到愧疚与自责。这里的“裨补”意为弥补、帮助,而“发苍然”则是形容头发已白,岁月不饶人,暗含时光流逝、年华老去之意。
接着,“元非食肉封侯相”,诗人在此自谦,表示自己并非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出于对学问与道德的追求。这里的“食肉封侯相”借用了古代士大夫追求功名的典故,表明诗人并非汲汲于富贵权势,而是心怀更高远的理想。
最后,“合抱遗经老玉川”,诗人以“遗经”指代古代经典文献,表达自己晚年致力于研读古籍,传承文化。同时,“老玉川”可能是指诗人晚年居住的地方,或是某种象征,强调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回顾诗人过去的人生经历,表达了对自我价值的反思与对学问追求的执着,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