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为明代胡俨所作《题赵尚书奉使安南卷》。诗中描绘了赵尚书奉命出使交州(今越南)的壮丽旅程。开篇“昔承丹诏赴交州”,以“丹诏”点明使命的神圣与庄严,赵尚书受朝廷之命,远赴边疆,其行旅之壮阔跃然纸上。“使节煌煌壮远游”,“煌煌”二字形象地描绘了使节仪仗的辉煌,凸显出出使的隆重与重要。
接着,“岂假橐金传后胤,直标铜柱继前修。”这两句表达了赵尚书此行不仅是为了传递国君的旨意,更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续写前人的功绩,树立新的丰碑。通过“铜柱”这一典故,暗指赵尚书将继承并发扬光大前人开拓边疆、维护国家统一的事业。
“山连勾漏蛮云湿,日上龙编瘴雾收。”描绘了出使途中的自然景观,山峦相连,云雾缭绕,日光初照,驱散了瘴气,象征着赵尚书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寓意着边疆地区在赵尚书的努力下,逐渐摆脱了蛮荒与混乱,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最后,“南土即今皆郡县,尚书所历着嘉猷。”总结了赵尚书此行的成果,即南土之地如今已纳入国家版图,成为郡县,这得益于赵尚书的智慧与努力,他的所作所为将被载入史册,留下美名。
整首诗通过对赵尚书出使过程的描绘,展现了其忠诚、勇敢、智慧的形象,以及对国家统一和边疆治理的贡献,充满了对赵尚书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