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晚

春寒掩古寺,迟日转修廊。

古殿流尘暗,空庭碧草芳。

中有支筇者,非醉亦非狂。

谪官沧江上,已换一炎凉。

春来不出门,蔬饭守禅堂。

不知门外花,风雨知在亡。

兴来时展卷,睡足自焚香。

清吟尝旨酒,疏懒味何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春天的寒意笼罩着古老的寺庙,阳光慢慢照亮了长长的回廊。
古旧的殿堂积满灰尘,空荡的庭院中绿草茂盛。
其中有位拄着竹杖的人,既非醉酒也非疯狂。
我被贬到沧江边做官,这里的生活已经变得冷暖无常。
春天来了我也不出门,只在禅堂里吃蔬菜饭。
对外面的花开花落全然不知,只有风雨知道它们的存在与消亡。
兴致来时就翻阅经书,睡醒后自己点香祭拜。
静静地诵读诗篇,享受清淡生活的悠长滋味。

注释

春寒:春天的寒冷。
掩:遮蔽。
古寺:古老的寺庙。
迟日:春日傍晚。
修廊:修长的走廊。
流尘:堆积的灰尘。
空庭:空旷的庭院。
支筇者:拄杖的人。
非醉亦非狂:不是醉酒也不是疯狂。
谪官:被贬为官。
沧江:长江下游的水道。
炎凉:冷暖变化。
蔬饭:素食。
禅堂:修行的场所。
门外花:门外的花朵。
风雨:风雨天气。
在亡:存在或消失。
展卷:展开书卷。
焚香:点燃香火。
清吟:低声吟诵。
旨酒:美酒。
疏懒:闲适懒散。
味何长:滋味如何悠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里古寺中的宁静与孤寂景象。诗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腻刻画,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隐居求道的生活状态。

“春寒掩古寺,迟日转修廊”两句设定了整首诗的情境,春天的寒气笼罩着古老的庙宇,阳光透过殿廊的间隙投射下斑驳陆离的光影。这里不仅描绘了物象,也暗示了一种时间静止、世事淡漠的氛围。

“古殿流尘暗,空庭碧草芳”继续渲染这种氛围,古老的殿宇上积满了岁月的尘土,而庭院中却生长着青翠欲滴的野草。这里的对比强化了诗中的静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象。

“中有支筇者,非醉亦非狂”则引入了一位在寺中居住的僧人形象。这位僧人的行为若有不循规矩之处,但却又难以简单归结为醉酒或精神失常,这种模糊不清的状态,反映了诗人对僧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也暗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谪官沧江上,已换一炎凉”则是诗人自己的一番感慨。这里的“谪官”指的是被贬官的自己,而“沧江”则是一个地名,常用以寄托离别之情。此句表明诗人已经经历了从寒冷到炎热的季节变化,这不仅是对自然气候的描写,更隐喻着个人的命运起伏和心境的转变。

“春来不出门,蔬饭守禅堂”则是诗人在寺中过着一种简朴而自足的生活。这里的“蔬饭”象征着简单质朴,而“守禅堂”则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坚守。

“不知门外花,风雨知在亡”则表现了诗人对于外界事务的淡漠和不关心。即使门外的花开了,或者风雨交加,他也毫不知情,只是在寺中安然自得地过着自己的日子。

“兴来时展卷,睡足自焚香”则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当心中的激情如潮水般涌现时,他会打开书卷去阅读和思考;而当身体感到疲惫不堪时,他便沉浸于安逸的梦境中,任由香木自燃。

“清吟尝旨酒,疏懒味何长”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生活的一种享受和感悟。这里的“清吟”指的是清脆的歌声,而“尝旨酒”则是品尝美酒。诗人在寺中,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即使是孤独与寂寞,也能找到其中的滋味所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寺院生活场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在的一种精神状态。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岁日同郡官朝天庆回偶成

清晓琳宫拜谒还,驼裘犹怯夜霜寒。

春生七泽苍茫外,日上三山缥缈间。

投老埃尘从马后,异时班缀近龙颜。

人间倚伏谁能料,一酌芳醪兴未阑。

形式: 七言律诗

岁后三日

春风搅空如怒涛,春日寂寂在蓬蒿。

衡门鸟雀舞不下,西园桃李气已娇。

天边碧云空漠漠,门外荒草还迢迢。

人生几何春复夏,可但白首随渔樵。

形式: 七言律诗

岁晚有感

疏梅点点柳毵毵,残腊新春气候参。

天静秋鸿来塞北,云收片月出江南。

青霄雨露将回律,白首江湖尚避谗。

未信斯途无倚伏,有时清镜理朝鬖。

形式: 七言律诗

岁暮叹三首(其三)

南山苍苍秋季月,北风如刀青石裂。

山阴半夜寒欲冰,晚望高峰看新雪。

白衫少年臂鹰去,暮归饮酒烹狐兔。

强弓一斛尚可弯,更欲射猎穷吾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