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何哭

谁何哭,哀且危。白头母,朱颜儿。

儿忽舍母去,母何用生为。

架上有儿书,箧中有儿衣。

儿声不复闻,儿貌不复窥。谁何哭,哀复哀。

肠未绝,心先摧。母恃儿为命,儿去不复来。

朝看他人儿,暮看他人子。

一日一夜閒,十生九复死。

君不见昨夜人静黄昏时,含辛抱痛无人知。

其时忽不记儿死,倚门引颈望儿归。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在极度悲痛中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诗人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与无尽哀伤。

开篇“谁何哭,哀且危”,以疑问句式引入,仿佛在询问世间为何有如此悲痛的哭泣,揭示了主题的悲剧性。接着,“白头母,朱颜儿”对比鲜明,白发苍苍的母亲与红润年少的儿子形成强烈反差,预示着即将发生的离别之痛。

“儿忽舍母去,母何用生为”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突然离去的不解与痛苦,似乎在质疑生命的意义。随后,诗人通过描述母亲家中留下的儿子的书籍与衣物,进一步强化了失去儿子后内心的空虚与孤独感。

“谁何哭,哀复哀。肠未绝,心先摧”将母亲的哀伤推向极致,肠断心碎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她内心的崩溃。紧接着,“母恃儿为命,儿去不复来”点明了母亲对儿子的依赖与失去后的无助。

“朝看他人儿,暮看他人子”表现了母亲在失去儿子后,每日只能通过观察他人的孩子来寄托对儿子的思念,体现了她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而“一日一夜闲,十生九复死”则以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失去儿子后母亲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最后,“君不见昨夜人静黄昏时,含辛抱痛无人知。其时忽不记儿死,倚门引颈望儿归”将情感推向高潮,描绘了母亲在寂静的夜晚,独自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却在某一刻忘记了儿子已逝的事实,仍然满怀希望地等待儿子归来。这种强烈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以及失去亲人的痛苦无法言喻。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深情的笔触,细腻地刻画了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哀伤与思念中挣扎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母爱的深沉与伟大,同时也反映了人性在面对生死离别时的脆弱与坚强。

收录诗词(738)

徐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 字:仲车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
  • 生卒年:1028—1103

相关古诗词

客去

客去即吟诗,吟诗即饮酒。

时时进一杯,往往积成斗。

贪忆洛阳花,忘却江头柳。

借问别离客,得似寻常否。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杨柳枝

杨柳杨柳复杨柳,舞罢青衫困垂手。

相如病思最多情,沈约才清更酣酒。

君看好鸟鸣枝閒,日与春风问安否。

清明前后峭寒时,好把香绵閒抖擞。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睡(其一)

睡入净域居,梦有殊方乐。

不须汎海装,去采神仙药。

手辟黄金阙,足踏巨鳌壳。

更作西方行,真到昆崙脚。

形式: 古风

睡(其二)

人莫嗟劳生,睡者吾一乐。

困来入醉乡,梦去得仙药。

瘦胫鹤伸足,老背龟侧壳。

日出纸窗明,烟霞忽失脚。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