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姚鼐所作的《感春杂咏八首》中的第三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景象与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首句“夜闻子规啼”,以子规鸟的啼鸣作为春夜的背景音符,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子规鸟的啼声,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来临,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接着,“朝看春已晚”一句,将读者的目光从夜晚引向清晨,春光虽美,但转瞬即逝,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感慨。
“圜天高九重,谁令互激转”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天空比作高九重的圆环,形象地描绘了天空的广阔与深远。同时,通过“互激转”这一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四季更迭、时光流转的动态美。
“北陆既藏凌,西宅复寅饯”则进一步描绘了季节的变化。北陆藏凌,意味着冬天的寒冷已经过去;西宅复寅饯,则暗示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循环往复,以及时间的不可逆转。
最后,“野草青更青,衰盛吾何辨”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界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现象时的感慨。野草无论春夏秋冬,都保持着青绿之色,而人世间的事物却有着盛衰更替。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在自然的循环中,如何分辨事物的盛衰?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时间流逝和自然循环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