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王古直

王郎诗穷人共知,王郎书法穷于诗。

亦知二者关造化,学成便有穷相随。

腰金拖玉自有相,安用效此伎俩为。

长安尘中走仆仆,面皮皴皱瘦且黧。

出门信脚自来往,酒醒不记东君谁。

囊无百钱有数纸,码瑙照案堆琉璃。

问渠宝此亦安用,寒不可絮饥可糜。

渠言俗士岂解此,肥肉火酒甘如饴。

十年远游得奇货,恨不归诧妇与儿。

功名事业付杯酒,尚复与子争毫釐。

世间巧拙各万状,看渠非黠还非痴。

挥毫赠君莫浪喜,我诗不是琼琚辞。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名为《戏赠王古直》。诗中以戏谑的口吻,对友人王古直的才华和生活进行了生动描绘。

首先,诗人提到王古直的诗歌和书法技艺都极高超,但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艺术成就与生活的贫困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人通过“王郎诗穷人共知,王郎书法穷于诗”这两句,巧妙地将王古直的才华与贫穷生活联系起来,暗示了艺术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接着,诗人进一步探讨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提出“亦知二者关造化,学成便有穷相随”。这句话表达了艺术创作往往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有时即使才华横溢,也难以摆脱生活的困顿。

随后,诗人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描述,展现了王古直在长安尘世中的生活状态:“长安尘中走仆仆,面皮皴皱瘦且黧”,生动地刻画出王古直在外奔波、面容苍老、身体消瘦的形象。同时,“出门信脚自来往,酒醒不记东君谁”则表现了他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世俗规则的淡然。

在物质层面,诗人描绘了王古直虽贫困却仍能保持精神富足的状态:“囊无百钱有数纸,码瑙照案堆琉璃”,既指出了他生活条件的简陋,又强调了他对书籍和文房四宝的珍爱。而“问渠宝此亦安用,寒不可絮饥可糜”则体现了王古直对物质的淡泊,以及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最后,诗人以“世间巧拙各万状,看渠非黠还非痴”总结,表达了对王古直独特生活方式的欣赏,认为他在艺术与生活的平衡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既非狡猾也非愚痴,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整首诗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展现了王古直在艺术与生活之间独特的存在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艺术价值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1558)

李东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字:宾之
  • 号:西涯
  • 籍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
  • 生卒年:1447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题衍圣公所藏范尧山水图

高山隆隆石磊磊,长流奔湍转深汇。

杈枒老树生古枝,上有悬菌赘成瘣。

凌兢石路难容车,舣舟欲渡江无涯。

骑驴过冈驴脚跛,行客关山应苦嗟。

大行岧峣剑门远,不是天台还阆苑。

世閒平地能几何,万里江山隘双眼。

良工此画谁与传,北人云是范华原。

风多岁久缣素裂,隐隐断墨尘埃间。

尼山孙子簪缨客,坐爱清风洒堂壁。

平生幽赏几人同,嗟我尚抱山林癖。

岱岳峰高泗水深,向来瞻望空至今。

登高作赋非吾事,不尽乾坤仰止心。

形式: 古风

题应宁所藏马敬瞻山水图

空堂宿雾衣巾湿,展卷看图向庭立。

高峰巃嵷树蒙葺,雨气山光满川湿。

中有扁舟一钓翁,手把纶竿头戴笠。

欲渡真愁野水昏,将归更恐溪风急。

渠虽不语吾亦解,已觉良工竟先入。

练川老子旧名流,三十年来邈谁及。

今时画工强解事,枉秃霜毫翻墨汁。

舍人耽诗复爱画,断素遗缣总收拾。

向来卷帙堆比山,后得此图尤什袭。

嗟予对此开郁悒,如热者濯渴者汲。

诗成画法两无聊,空对西山高岌岌。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观怀素自序帖真迹柬原博太史

吾乡上人老藏真,挥毫作字精入神。

金书石刻世已少,况乃缣素随风尘。

大江东南天万里,流落数颗骊龙珍。

百尺高门若深海,腰絙欲入茫无津。

吴公好古得奇货,传借数手来乡邻。

后堂开扃许坐我,展卷故觉情相亲。

嗟予生晚见亦晚,三十六年空复春。

苏黄二老尚莫睹,犹喜未乏前生因。

向来摩本已酷似,昔见其影今其真。

临池对影不自陋,涂抹欲效西施颦。

愿携纸墨就几格,亟往不避僮奴嗔。

馀光东壁幸不惜,且复照我西家贫。

请君勿返连城璧,留待他时慕蔺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贺靖逸谕德得孙

昆山良田多种玉,玉子累累岁仍熟。

风流雍伯已千年,年少玉郎今姓陆。

陆郎二十清且温,太史之子封君孙。

向来娶妇复生子,头角虽殊风骨存。

锦绷绣被光照面,气如长虹眼如电。

清向徐卿坐上看,美于潘岳车中见。

一龄倏忽还再龄,渐教能笑复能行。

已从坐客识奇物,更与名家占德星。

登堂赋诗贺太史,人生有孙胜有子。

皆言有子万事足,见子作翁何不喜。

同年健者傅与陈,有孙不逮高堂亲。

我亲幸健子尚少,四世如君今几人。

白头封君年七十,如麟振振螽蛰蛰。

会看太史得曾孙,重见高门车马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