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石砚歌

傀儡之山有美石,小者如掌大如席。

生番蟠踞此山中,杀人为雄首充积。

遂令山下少人行,石亦因之埋沙碛。

傍山之侧有熟番,风俗颇通解唐译。

今年有客贾其中,偶携片石压车轭。

到家留作捣衣砧,敲扑崩馀仅盈尺。

我乍见之心暗惊,乞得归来更护惜。

杜门十日亲琢磨,制成一砚方而泽。

环腰痕似火捺红,数点斑如鸲眼碧。

致密不燥亦不渗,笔与相安墨莫逆。

平生有癖似米颠,蕉叶罗纹宝拱璧。

此石真堪鼎足分,晨夕相需忍暂释?

天涯知己岂偶然,谁向尘中破资格。

摩挲一度一咨嗟,多少奇材伤弃掷。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鉴赏

这首《傀儡石砚歌》由清代诗人吴玉麟所作,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傀儡山中奇特美石的非凡魅力及其最终化为实用之物——石砚的转变过程。

开篇以“傀儡之山有美石”引入,形象地描述了山中蕴藏的珍贵石材。接着,“小者如掌大如席”的比喻,既展示了石头的大小多样,也暗示了其形状各异,丰富多姿。随后,“生番蟠踞此山中,杀人为雄首充积”,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种原始、野蛮的生活状态,与后文形成鲜明对比。

“遂令山下少人行,石亦因之埋沙碛”两句,揭示了由于山中环境险恶,人们避而远之,导致这些美石被埋没在荒漠之中,未被发现和利用。转折之处,诗人笔锋一转,引出“傍山之侧有熟番,风俗颇通解唐译”。这里的“熟番”指的是较为文明、懂得与外界交流的族群,他们发现了这些美石,并将其带出了山林,使之得以重见天日。

接下来,“今年有客贾其中,偶携片石压车轭”描述了一位商人偶然间发现了这些美石,并将其带回家乡。经过一番雕琢,这些原本埋没于沙碛中的石头,最终成为了一件实用的艺术品——砚台。“到家留作捣衣砧,敲扑崩馀仅盈尺”,这里巧妙地将石头的用途从观赏转向了实用,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美的发掘与利用。

诗人对这块石砚的评价极高,称其“致密不燥亦不渗,笔与相安墨莫逆”,强调了它作为砚台的优良品质,能够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和谐共处,是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伴侣。最后,“平生有癖似米颠,蕉叶罗纹宝拱璧”,以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的嗜好类比,进一步赞美了这块石砚的珍贵与独特。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傀儡石的美丽与价值,还蕴含了对自然之美的珍惜与对人类智慧的颂扬。通过诗人细腻的笔触,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视,以及对平凡生活中不凡之美的发现与欣赏。

收录诗词(10)

吴玉麟(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海树歌

海中奇树交枝柯,根盘怪石沈洪波。

渔舟举网偶然得,红若涂朱黑若墨。

无花无叶自槎枒,石势玲珑缀锦沙。

工人知我素好事,馈我两枝实称意。

遍询父老莫能名,谓是珊瑚变未成。

养以清水置磁斗,延之几席登座右。

昔在淤泥浊水居,今参笔砚与图书。

世路悠悠多瓦砾,沧海茫茫谁扬激。

不遇深心明眼人,可怜异质委风尘。

他日相携归故里,闻者来观定如市。

凡物显晦各有时,但令遇合岂嫌迟。

珠玉虽珍难免俗,更阑相对犹烧烛。

形式: 古风

红石

灵石秀而丹,玲珑日改观。

来从闽海峤,贮以越窑盘。

久别时相忆,他乡续旧欢。

顽然坚确者,未许作衙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晓登定军山

晓起登山陇,优游缓步行。

日从峰隙漏,风自涧中生。

岚气千层润,岩泉一片清。

纵观沧海外,帆影眼前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水沙连

地势高千尺,中间别有天。

雌雄山互锁,清浊水交缠。

凤尾兰花秀,猫儿竹笋鲜。

四时多雾霭,遥望与云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