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历经沧桑的寺庙景象,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自然的静谧之美。
首联“窈窕珠宫付劫灰,玲珑金刹杂苔莓”以“珠宫”和“金刹”描绘了寺庙昔日的辉煌与精致,然而“付劫灰”一词暗示了寺庙遭受过毁灭性的灾难,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被岁月的痕迹——“苔莓”所覆盖,透露出一种凄凉与荒废之感。
颔联“洞门烟冷龙何处,桧树风悲鹤不来”进一步渲染了寺庙的孤寂氛围。曾经可能有神龙出入的洞门如今烟雾稀薄,不见龙影;桧树在冷风中发出悲鸣,似乎连仙鹤也不再光顾。这两句通过龙与鹤的消失,强化了寺庙的荒凉与时间的流逝。
颈联“草满尽迷飞锡地,尘深难认译经台”将视线转向寺庙的地面,茂盛的野草掩盖了曾经僧侣们行走的足迹,译经台上的尘埃堆积,难以辨认。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生长与时间的侵蚀,展现了寺庙的衰败与遗忘。
尾联“空馀寺下寒潭水,怅望何僧更度杯”收束全诗,以“寒潭水”作为最后的意象,尽管寺庙已不再有人居住,但那清澈的潭水依然流淌,仿佛是寺庙生命不息的象征。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过去僧侣生活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希望与期待,期待未来能有新的僧人来此修行,延续寺庙的生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破龙潭寺的描绘,展现了历史变迁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及诗人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