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道士余岫云为从珠溪余隐士求得华山下黄茅冈一曲规作丹室喜而赋之不觉五首(其四)

仙游办得茅千束,华盖须分屋数间。

微咏玉经忘我老,谩调金鼎胜于閒。

龙雷变化从舒卷,鹤露清寒自往还。

何似绮园诸老者,采芝初不离南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仙游道士余岫云在华山下黄茅冈上建造丹室的喜悦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道士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

首句“仙游办得茅千束”,开篇即以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道士精心准备建造丹室所需的大量茅草,体现了其对修行环境的重视与精心规划。接着,“华盖须分屋数间”一句,进一步点明了建造的地点与规模,暗示了道士对于修道之所的选址与设计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追求。

“微咏玉经忘我老,谩调金鼎胜于闲”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道士在修行过程中的心境。他诵读玉经,仿佛忘记了岁月的流逝,沉浸在修炼之中;调弄金鼎,享受着超脱世俗的宁静与乐趣。这两句不仅描绘了道士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其对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与实践。

“龙雷变化从舒卷,鹤露清寒自往还”则进一步展示了道士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关系。龙与雷的变化,象征着宇宙的动态与规律,道士顺应自然,随其变化;而鹤在露水中的活动,则是清冷与自由的象征,道士在其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最后,“何似绮园诸老者,采芝初不离南山”一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道士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与那些在绮园中度过晚年的老人相比,道士选择在自然中寻找生命的真谛,远离尘嚣,追求心灵的纯净与自由,这种生活方式被诗人视为更加理想与值得推崇。

整首诗通过对道士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修行理念与生活方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道家哲学的深刻感悟与向往。

收录诗词(473)

虞集(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 字:伯生
  • 号:道园
  • 生卒年:1272~1348

相关古诗词

仙游道士余岫云为从珠溪余隐士求得华山下黄茅冈一曲规作丹室喜而赋之不觉五首(其五)

茅冈初割一溪云,玄契华阳旧隐文。

谒简自题香案吏,封章先报大茅君。

种成和露桃千树,借与摩霄鹤数群。

便是宸清真洞府,不烦梦想托纷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抚郡天宁明极觉讲主陪敬斋监郡奉祠华盖特有高咏三读敬叹仆偶共清游辄复次韵衰退不工聊资笑粲

三峰宫殿接新桥,十月长斋陟翠峣。

朝步仍垂苍玉佩,登歌还引紫琼箫。

千枝绛蜡连虹贯,五色香云向日飘。

赖有高人陪后乘,轻清诗句似参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秋日同朋游北塔山

归田多病故人疏,好客相逢乐有馀。

老去深杯那解饮,诗成大字尚能书。

门生去上青骢马,道士归骑赤鲤鱼。

如此馀閒多乐事,谁能七十始悬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送易用昭

诗成长是倩人书,最爱东家织翠裾。

远树断云春雨外,华星明月晚凉初。

满窗柿叶题都遍,短帽梅花画不如。

莫向墨池成久别,鹅群还欲谢崇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