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少林寺(其三)

曾已香山作隐居,双泉风月自萧疏。

不知小邓庵相近,馀地还能待我无。

形式: 七言绝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通过“曾已香山作隐居”,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渴望。接着,“双泉风月自萧疏”一句,不仅展现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幽与宁静,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超脱。

“不知小邓庵相近,馀地还能待我无”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知之地的好奇与期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谦逊的态度,似乎在询问是否还有空间容纳他这样一个寻求宁静与和谐之人的存在。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自我身份和位置的思考,充满了哲理意味。

收录诗词(5)

李昌孺(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示初公颂(其一)

昔日曾闻师子音,清风匝地满丛林。

不须更问西来意,晓月亭亭正露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示初公颂(其二)

一见师来契此心,更于何处问知音。

要寻达磨当年事,只是如今旧少林。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陈素斋席上

自得沧洲趣,门开接钓矶。

江光翻夕照,岚气上秋衣。

心苦一官冷,吟多万事违。

何如明月夜,有客扣林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李介山席上

野屋与僧邻,萧然隔市尘。

好山晴入户,幽鸟晚依人。

雨歇竹光润,风生荷气新。

故人同此趣,来往日相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