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亭池

涪川胜处城之西,万松直上王家池。

池心有亭无四壁,五月菡萏生沦漪。

向来城中望山上,但见一抹深黛眉。

却从山中望诸处,云雾平野光参差。

飞鸿群往山数点,阵马万匹江东驰。

眼前景物费酬答,中有隐几无言师。

题诗他日要人识,君家有叔良不痴。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涪川最美的地方在城西,万棵松树直插王家池。
池中央有个亭子没有四面墙,五月荷花出水泛起涟漪。
以往在城中眺望山峦,只看到一抹深深的黛色山峰。
从山中俯瞰各处,云雾缭绕下的平原光影斑驳。
天空中一群大雁飞向山头,像万匹战马在江东疾驰。
眼前的景色繁多,难以一一描述,其中有位默默无言的高人。
将来我要写诗让人了解,你家有位叔叔名叫良,他并不愚笨。

注释

胜处:美景。
万松:众多松树。
王家池:属于王家的池塘。
菡萏:荷花。
深黛眉:形容山峰颜色深邃。
云雾:自然景象。
隐几:隐士坐在几案后。
叔良:朋友的名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风景画面,充满了诗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开篇“涪川胜处城之西,万松直上王家池”两句,诗人便以宏伟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壮丽的场景:在涪川这一著名的美丽之地,有一座城池坐落于其西侧,而这池塘周围长满了万千松树,直达天际。这里不仅描绘出自然景观的雄伟,而且“王家”二字也透露出诗人对此地历史文化底蕴的尊崇。

接着,“池心有亭无四壁,五月菡萏生沦漪”两句,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池塘中心的一座亭子。这亭子没有四面墙壁,显得自由而开阔。五月时节,水中的菡萏(一种水生植物)正当盛开,花朵轻盈的摇曳在水波中形成了层层漾漾的倒影,这种景象不仅让人感到清新脱俗,也显露出诗人的细腻情感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悟。

“向来城中望山上,但见一抹深黛眉”一句,则是诗人从城市的高度望向远处的山峦,只见到一抹深黛色的山脉,这里所谓的“深黛眉”,既可以理解为远山的轮廓,也隐喻着一种深邃而难以捉摸的情怀。

然而,“却从山中望诸处,云雾平野光参差”一句,却是诗人换了一个视角,从山中向外眺望,这时他所见的不再是单一的黛眉,而是云雾缭绕的大地,以及因光线照射而产生的层次分明的光影变化。这里通过对比城中的狭隘视野与山中的开阔视角,诗人表达了一种从局部到整体,从有限到无限的审美体验。

“飞鸿群往山数点,阵马万匹江东驰”两句,则是对动态景象的描绘。天鹅在高空中成群结队地飞过,而山下则是战马如织,万匹之多,奔腾向东。这不仅是对自然与人间活动的并置,也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征战和民族迁徙。

“眼前景物费酬答,中有隐几无言师”一句,是诗人对于眼前景象的感慨。这些景色美轮美奂,但又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达,似乎还有许多深意蕴含其中,而诗人的心中却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辞来诉说。

最后,“题诗他日要人识,君家有叔良不痴”一句,则是诗人对未来某个时刻有人能认识到这首诗的价值,并提及“君家有叔良”,这里的“叔良”可能指的是诗人心中的某位智者或者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明诗人对于知识、智慧的尊重和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高超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山水景观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人文情怀。

收录诗词(518)

李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相关古诗词

王晦叔许惠歙砚作诗迫之

书生总不羁,岂是谬进取。

偶然一舟具,初不作出处。

三年客江湖,风浪恣掀舞。

君门九天上,一一守菟虎。

是间无先容,何忍弃外府。

万卷久已破,一字未及吐。

归来赋蜀都,笔下带吴语。

传闻两坑石,妙处天可补。

试遣长须来,拜赐君已许。

形式: 古风

长松奉寄郑察院

汉使西来雪瘴深,龙蛇窟宅费披寻。

只知筇竹通中国,何似长松种上林。

槐省衔杯蒙旧识,枫庭蹑履听归音。

昔人九折回车地,笑我何由慰母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东山行

龙池山头唤龙起,见说花开龙亦喜。

喜将一雨洗山光,晓涨初分两溪水。

东山渡桥烟霞簇,山半亭台艳桃李。

入门一径海棠花,红玉为枝霞作蕊。

仙花自有龙麝气,拂拂晴风香十里。

木兰高下色不同,青紫朱绿黄白红。

游人隐映锦绣谷,山鸟动摇霜雪丛。

我来酌泉弄花树,花光正在水影中。

君不见三碉城边百草热,渡泸将军不得歇。

何似两仙樵斧郎,一局坐忘春昼长。

形式: 古风

东湖探梅

短短青蒲浅浅沙,春风不隔水仙家。

一枝未报江南信,旋琢湖冰看雪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