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喻诗五首(其三)灵空诗

物情异所异,世心同所同。

状如薪遇火,亦似草行风。

迷惑三界里,颠倒六趣中。

五爱性洞远,十相法灵冲。

皆从妄所妄,无非空对空。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是由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萧衍所作,属于《十喻诗五首》的第三首,名为《灵空诗》。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佛教思想色彩浓厚的诗歌,它通过深刻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探讨了世间万物的本质和人心的迷惑。

“物情异所异,世心同所同。”这两句开篇,便点出了主题:世间万物各有其情,而人们的心却往往一致追求某种共同的目标或理想。这是对人与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哲学思考,也隐含了对众生共性的一种认识。

“状如薪遇火,亦似草行风。”这两句用了两个鲜明的比喻来形容世间万物和人的状态。就像干柴遇到火焰瞬间燃烧一样,世间事物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迅速变化;又如同随风摇摆的草木,无处不显露着顺应自然的姿态。这两种比喻表达了万物无常和人心易变的哲学思想。

“迷惑三界里,颠倒六趣中。”这里的“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是佛教中的宇宙观念,即整个世界被分为三个层次。而“六趣”则是指六道轮回,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这些都是众生因为业力而轮回于其中的不同境界。诗人通过这两词,形容世间众生的迷惑和颠倒状态,指出了他们因无知和贪婪而在苦海中挣扎不能自拔。

“五爱性洞远,十相法灵冲。”这里的“五爱”可能是指佛教中的五种烦恼,即财爱、色爱、饮食爱、睡眠爱和五欲爱。诗人称其为“性洞远”,意即这些烦恼深植于众生的本性之中,难以根除。而“十相法”则可能是指佛教中的十种禅定或其他修行方法,用以对治世间的各种烦恼和迷惑。诗人用“灵冲”来形容这些方法的神奇和深邃。

最后两句,“皆从妄所妄,无非空对空。”则是诗人对前述内容的一个总结。他认为一切迷惑和颠倒,乃至各种烦恼和修行方法,都来源于众生的无明和妄想。因此,这些看似真实的追求和行为,最终都不过是空幻的对待,而没有真正的意义。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一系列深刻的比喻和象征,探讨了佛教中关于世间迷惑和解脱的问题。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佛法的深入理解,也表现出了作者对于众生苦难状态的同情心怀。

收录诗词(93)

萧衍(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小字练儿。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南梁建立。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

  • 字:叔达
  • 籍贯: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
  • 生卒年:464年-549年

相关古诗词

十喻诗五首(其五)梦诗

甘寝随四坐,盖睡依五众。

违从竞分诤,美恶相戏弄。

出家为上首,入仕作梁栋。

色已非真实,闻见皆灵洞。

长眼出长夜,大觉和大梦。

形式: 古风 押[送]韵

上云乐七首(其一)凤台曲

凤台上。两悠悠。云之际。神光朝天极。华盖遏延州。

羽衣昱耀。春吹去复留。

形式: 乐府曲辞

上云乐七首(其三)方丈曲

方丈上。崚层云。挹八玉。御三云。金书发幽会。

碧简吐玄门。至道虚凝。冥然共所遵。

形式: 乐府曲辞

上云乐七首(其四)方诸曲

方诸上。上云人。业守仁。摐金集瑶池。步光礼玉晨。

霞盖容长肃。清虚伍列真。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