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黎遂球在戊辰年于长安所作的七首感述诗之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历史往事的感慨与反思。
首句“燕市谁言侠烈多”,诗人开篇便提出了疑问,燕市之地,侠义之士众多,但真正能够体现侠义精神的行为却寥寥无几。接着,“绿杨桥畔只鸣珂”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忧郁的画面,绿杨桥边,只有马蹄声响起,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英雄事迹。
“曾闻莽室群称颂,不见屠门醉和歌。”这两句对比鲜明,前一句提到人们曾经对莽室(古代侠客聚集之地)的英雄事迹赞不绝口,后一句则指出现实中并未见到这样的豪情壮举,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的感慨。
“所赖腐儒能赴鼎,即看神武立还阿。”这两句中,“腐儒”通常指学问渊博但缺乏实际能力的人,这里却意外地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表明即使在看似平凡的学者中,也有人能够承担起国家的重任。“神武立还阿”可能是指在国家危难之际,有能力的学者能够挺身而出,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
最后,“伤心莫叹先朝事,寂寂寒蝉意为何。”诗人以寒蝉自比,寒蝉在秋日里凄厉的叫声,象征着对过去辉煌时代的怀念与对当前处境的无奈。诗人劝慰自己,不必为往昔的荣光而悲伤,因为现实的冷清与寂寞同样值得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