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萱所作的《归兴诗》之二十五,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与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首句“娄水千秋擅”,开篇即以“娄水”点题,赞誉其千年不衰的魅力,暗含着对自然美景的崇敬之情。接着,“鄣山一代宗”进一步强调了“鄣山”的地位与影响力,将其视为一代宗师,突显出山川之美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欲招云杜客,高步祝融峰”两句,诗人想象着邀请云杜的客人一同攀登祝融峰,这里的“云杜客”象征着志同道合的朋友,而“祝融峰”则代表了追求的目标或理想之地,表达了诗人渴望与知音共赏美景,共同追求精神境界的愿望。
“馀子不足论,古人安可从”两句转折,诗人认为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值得讨论,只有古代的先贤才是真正的榜样,流露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某种不满或逃避。
最后,“名山藏便得,须觅白云封”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希望在名山大川中寻找心灵的归宿,通过与自然的融合,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里“白云封”既是一种自然景象的描绘,也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邃的人生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具有浓郁的文人情怀与哲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