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为冯青方铭杖》由明代诗人陈子壮所作,通过“七尺之筇,五尺之童。何以御之,老子犹龙。”这四句,巧妙地将杖与人、童与龙相联系,寓意深刻。
首句“七尺之筇”描绘了一根长七尺的竹杖,象征着杖的长度和实用性。“五尺之童”则指一个身高五尺的小孩,两者形成对比,暗示了杖不仅是成人使用的工具,也能为孩童提供帮助或保护。
“何以御之”,提出疑问,引出下文对杖的特殊性质的探讨。这里的“御”字,既可理解为驾驭、控制,也可理解为抵御、防护,体现了杖在不同情境下的多重功能。
最后一句“老子犹龙”,借用道家哲学中的“老子”(即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与“龙”的形象,表达了杖如同龙一般具有灵性和力量,能够超越常规,适应各种情况。这里不仅赞美了杖的多功能性,也暗含了对杖使用者智慧与能力的肯定,以及对杖本身超凡脱俗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巧妙地将杖与人的生活、智慧、力量相联系,展现了杖作为生活用品之外的深层意义,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对实用与哲学的融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