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还四明

远携瓶锡秣陵城,又逐秋风过四明。

白石清泉寻旧约,碧云红树动离情。

路从朱雀桥边去,舟自丹阳郭里行。

惆怅客中频送客,更堪疏柳暮蝉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离开秣陵城,前往四明的旅程。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沿途所见的自然景色和内心的情感波动。

首联“远携瓶锡秣陵城,又逐秋风过四明”,开篇即点明了僧人的行踪。他带着行旅的工具——瓶和锡杖,穿越了秋天的风,从秣陵城出发,向四明进发。这里的“瓶”和“锡”不仅实指僧人的行旅物品,也象征着僧人对修行生活的执着与追求。

颔联“白石清泉寻旧约,碧云红树动离情”,进一步描绘了僧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他寻找着往日的约定,在清澈的泉水旁,在碧绿的云彩和红艳的树木间,感受着自然之美,同时也触动了内心的离别之情。这里通过“白石”、“清泉”、“碧云”、“红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

颈联“路从朱雀桥边去,舟自丹阳郭里行”,转而描述了僧人行进的具体路径。他沿着朱雀桥边的道路前行,乘舟在丹阳城外的水域中航行。这两句通过具体的地点和交通工具,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立体感,让读者仿佛能跟随僧人一同体验这段旅程。

尾联“惆怅客中频送客,更堪疏柳暮蝉声”,则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离别的感慨。在旅途中,僧人频繁地送别他人,自己也难免会感到孤独和惆怅。最后,诗人以“疏柳暮蝉声”作为结语,既是对僧人即将离开的哀伤表达,也是对自然之美的深情赞颂。这句中的“疏柳”和“暮蝉声”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宁静的美,让人回味无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僧人旅行中的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以及诗人对其离别的深切关怀,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收录诗词(1)

释智圆(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游东山

雨馀徐步碧苔新,老树云封认不真。

莫道东山大寥廓,年年不尽广陵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炼丹台

白石苍苔路不分,赪霞紫雾昼氤氲。

炉中烟火浑无气,都入蓬莱一片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磨剑石

江头片石星霜老,古昔曾经砺太阿。

可惜英雄收不得,年年风雨倩人磨。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仙女洞

地骨凿开云屋冷,阿姑曾此绝风尘。

自从月下鞭鸾去,瑶草空馀洞口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