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仓颉造书,不诂自明。于乎多言,祇误后生。
这首诗《仓颉》由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通过简短的四句,表达了对仓颉创造文字这一伟大创举的赞叹与深思。
“仓颉造书,不诂自明。” 开篇即点明了主题——仓颉创造了文字,而这些文字的意义和用途,无需过多解释便能明白。这里赞扬了文字作为人类沟通工具的直观性和普遍性。
“于乎多言,祇误后生。” 后两句则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过多的语言表达是否会导致后辈们迷失方向,陷入误解或错误的理解中。这反映了诗人对语言使用和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提醒人们在信息时代应谨慎对待语言的运用,避免误导他人。
整体而言,这首诗既是对古代文明智慧的致敬,也是对现代社会语言使用问题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与教育责任的重视。
不详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衰俗易高名已振,险途难尽学须强。
内史文章只废台。
凌晓常行云气中。
人生万事反覆多,道路后先能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