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砺石辞五解”为题,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全诗以砺石去沙、驯犬成虎、桀纣之仁、摩栈不踬、敬肆自心等比喻,寓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与道德教诲。
首先,“汰渭能清,激泾亦浊”,通过水流的清澈与浑浊对比,暗示事物的本质并非一成不变,环境与条件的变化会影响事物的表现。接着,“砺石去沙,其莹如玉”,比喻通过努力与磨砺,可以去除内心的杂质,达到纯净如玉的状态。这反映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驯犬可嬉,怒则成虎”,通过动物的驯化与野性爆发,警示人们在和平时期应保持理智与自制,以免在关键时刻失控。接下来,“桀纣苟仁,不孙汤武”,通过历史上的暴君与明君对比,强调了仁慈与谦逊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摩栈弗踬,蹶于大逵”,以行走山路与大道的比喻,说明即使在困难中也能坚持前行,但若不慎,则可能跌入深渊。最后,“敬肆自心,地何安危?”提出内心的态度决定着人生的安全与危险,鼓励人们保持敬畏之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花残眷春,日落愁夕”,通过自然景象的更迭,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有限,提醒人们珍惜当下。而“弃此流光,晦悔奚益?”则强调了时间的价值,告诫人们不应虚度光阴。
“昭昭日月,冥冥雷霆”,以明亮的日月与昏暗的雷电对比,象征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寻找希望。最后,“鉴兹不远,犹影附形”,意味着从身边小事中汲取教训,如同影子追随形体,时刻警醒自己。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个人修养、道德选择、时间价值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