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茉莉花

琼肌太白,浅著鹅黄罩。金缕檀心更天巧。

算同时、虽有似火红榴,争比得、淡妆伊家轻妙。

兴来清赏处,无限真香,可惜生教生闽峤。

这消息、纵使移向蒸沈,终不似凭栏,披襟一笑。

若归去长安诧标容,单道胜、酴醾水仙风貌。

形式: 词牌: 洞仙歌

翻译

她的肌肤如美玉般洁白,略施鹅黄色的轻纱,更显出金线绣制的檀香心的巧妙。
尽管有同样火红的石榴花,但都无法与她淡雅的妆容相比,那真是轻盈美妙。
在兴致盎然的赏花时刻,她的香气四溢,只可惜生长在福建的山岭之中。
即使这种美景能被移到繁华之地,也比不上她在栏杆旁开怀大笑的动人。
如果她回到长安,她的容貌定会让人惊讶,她的美丽如同酴醾水仙一样独特出众。

注释

琼肌:美玉般的肌肤。
鹅黄:淡黄色。
金缕檀心:金线绣制的檀香图案。
似火红榴:火红的石榴花。
闽峤:福建的山岭。
蒸沈:繁华之地。
标容:出众的容貌。
酴醾水仙:一种花卉,以其美丽著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精美的图画,琼肌太白,浅著鹅黄罩,金缕檀心更天巧。这里的“琼肌”和“太白”指的是高贵而纯净的肌肤,“浅著鹅黄罩”则是在描绘一种淡雅的妆容,而“金缕檀心更天巧”则是对精致工艺的赞美,表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造诣。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现了物质之美,也传达了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

接下来的“算同时、虽有似火红榴,争比得、淡妆伊家轻妙”,则是在比较中表达出一种超然的审美观点。即便是火红如榴的色彩,也无法与诗中所描绘的“淡妆”相提并论,这里的“淡妆”不仅指的是妆容,更有着一种内在的雅致和高贵。

“兴来清赏处, 无限真香,可惜生教生闽峤。”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对于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以及对其短暂的哀叹。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难以忘怀,但终究会随时间流逝。

“这消息、纵使移向蒸沈,终不似凭栏,披襟一笑。”这里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的心态,即便是最重大的信息,也无法动摇其心境,这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最后,“若归去长安诧标容,单道胜、酴醾水仙风貌。”这几句则是在描绘一种归隐田园的生活情景。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自由和宁静,这种“水仙风貌”正是诗人心之所向。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在形象上有着精致的刻画,在精神层面上也蕴含了深远的哲理,是一首融合了审美情趣与人生智慧的佳作。

收录诗词(652)

史浩(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政治家、词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宋宁宗登基,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字:直翁
  • 号:真隐
  • 籍贯:明州鄞县
  • 生卒年:1106年—1194年

相关古诗词

点绛唇(其四)

曾到蟾宫,玉轮乞得长随手。数声轻叩。

已有锵琼玖。最好长清,浑不惊秋候。歌阑后。

那回辞酒。笑把遮檀口。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点绛唇(其二)

千里欢谣,使君美政高三辅。沸天箫鼓。

笑拥锋车去。卧辙攀辕,漫拟双旌住。还知否。

禁林深处。已辟金闺路。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点绛唇(其三)

翠幄园林,火云方绽南薰起。玉轮天外。

夜色凉如水。况有清歌,劝我尊浮蚁。拚沈醉。

万花丛里。一枕朦胧睡。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点绛唇(其一)

我为劳生,自怜浪迹天涯遍。如今春换。

又是孤萍断。谁信年时,老子情非浅。思量见。

画楼天远。花倚夕阳院。

形式: 词牌: 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