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结茅编竹对高丛,不种修篁不植松。
但得数枝花似雪,何须裁截伴枯筇。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开篇两句“结茅编竹对高丛,不种修篁不植松”表明诗人并不追求物质上的富足与奢华,只是简单地编织着草席,置身于一个简陋的竹丛之中。他并无意于栽培那些需要精心照料的植物,如修剪过的篱笆或是松树。这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的顺应,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第三句“但得数枝花似雪”则转而描写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细腻感受。这里的“花似雪”可能指的是梅花,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高洁和坚贞,而“数枝”则表明诗人并不追求过多,只是满足于得到少许的美好即可。
最后一句“何须裁截伴枯筇”则深化了前面的意境。“裁截”意味着修剪,“枯筇”则是指那些已经枯萎的竹枝。诗人似乎在说,即便是枯萎的竹枝,也无需刻意去修剪它,只需要让它们自然而然地伴随着自己。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态的尊重,更反映出一种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红尘、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它赞美的是一种简单而不加雕琢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自然界中那些不起眼却独有风味事物的欣赏与珍视。
不详
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榜名美成),做过钱塘幕官,自户部郎官责知巢县,宋徽宗宣和中任郴州知州。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致仕后定居宜春。初至,讼牒颇繁,乃大书“依本分”三字,印榜四城墙壁。郡民化之,谤四厅为无讼堂
老蛟力斗死池中,山下流泉暗谷通。
风雨年年常十五,休将涓滴强邀功。
寂寂星坛长绿苔,井边橘老又重栽。
城头依旧东楼在,未见当时鹤再来。
羽节云旌事已空,旧庵今在最高峰。
拂坛不见当时竹,系马犹存旧日松。
空山夜雨鬼神愁,怪石层崖虎豹忧。
鸟道不通车马到,只供衲子羽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