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灵岩登天平山次柳道传韵

茫茫勾吴墟,旷远似淮甸。

遇胜有山林,栖禅遗古院。

其教本空寂,身世等飞电。

是间多开士,名列方外传。

奉先反见托,图以安吾竁。

衣冠高平后,选席慎所荐。

坐令一山灵,示现瞿昙面。

白云深复深,香火同致奠。

兼乃突众峰,百年足游衍。

到山每恨迟,出山岂无恋。

肩舆惯崎岖,未让逆流牵。

石秀境益奇,峰回路频转。

绿阴清旦繁,香草发幽茜。

心赏胜花时,谁夸众色绚。

盘纡上灵岩,午供出僧面。

肯为口腹留,颇慰仆夫倦。

昔是歌舞场,歈音想清啭。

只今钟梵居,放怀得往践。

参差丹碧丽,结构衣绝巘。

阴崖露未晞,风叶洒微泫。

汲井讶高原,歇思当三咽。

弱冠曾此来,知复几霜霰。

苔碑难尽读,髣髴经再眄。

行乐信及时,坐成避鸿燕。

西日轮未侧,尚虑云物变。

下坡仍相逐,健武觉尔便。

俄然涵空胜,掩冉不可见。

兀兀渎上归,怅望云中殿。

飞翮亦已还,瞥眼急于箭。

登舟舍山乘,凉飔袭葵扇。

固知生已浮,来者政如禅。

方是即已非,偶言遂成谚。

酒徒人所厌,诗豪还类狷。

兹会近殊无,座有儒林卞。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从灵岩山登至天平山的过程与所见所感。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茫茫勾吴墟,旷远似淮甸”描绘了广阔无垠的景象,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引人遐想。接着“遇胜有山林,栖禅遗古院”点明了登山的目的地,既有壮丽的山林,又有古老的禅院,暗示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其教本空寂,身世等飞电”表达了佛教思想的核心——空寂,将世间万物视为瞬息万变,强调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接下来“是间多开士,名列方外传”提到许多修行者在此留下足迹,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主题。

“奉先反见托,图以安吾竁”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与追随,以及通过修行寻求心灵的安宁。随后“衣冠高平后,选席慎所荐”则提醒人们在追求精神提升的同时,也要谨慎选择修行的道路。

“坐令一山灵,示现瞿昙面”描绘了山灵显现佛陀的面貌,象征着精神世界的启示。接下来“白云深复深,香火同致奠”展现了山中静谧的氛围,以及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虔诚。

“兼乃突众峰,百年足游衍”描述了山峰连绵,但百年间足以畅游其中,体现了对自然美的无限向往。最后“到山每恨迟,出山岂无恋”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留恋与不舍。

整首诗通过对登山过程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诗人在自然与精神的交汇处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同时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表达了既期待又略带忧虑的情感。

收录诗词(10)

钱良右(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自天平游灵岩次胡古愚韵

我乡本泽国,近郭惟西丘。

群山青更□,太湖限洪流。

咫尺可登览,道路若阻修。

年来岂无缘,岁月成再游。

深山多白云,长松交翠虬。

灵泉发不竭,一窦穿岩幽。

涵空倚山阁,物色纷入眸。

天水永无际,坐觉身世浮。

携尊相与酌,洗我今古愁。

回首卧云地,老屋苔雨秋。

兹行真胜集,言归仍少留。

座有词林客,功名尚黑头。

倡酬纪所历,宴笑迟回舟。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次韵答虞道园

笔翰风流说晋唐,敢将拙恶比诸郎。

健豪日费徒成冢,秃鬓年侵不待霜。

才士宜从鹓鹭序,畸人合住水云乡。

岂期天藻亭中老,远寄词章胜采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至顺四年四月九日同王叔能柳道传胡古愚游天平山次古愚韵

松门一径度萧森,门外澄渊得重临。

翠木斩新随地长,白云依旧在山深。

泉分茗碗来岩隙,香起熏炉出殿阴。

篆墨题名志崖石,忘形容我亚冠簪。

形式: 古风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