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季恪景疏希白二首(其二)

人讥居士老来迂,与世依违总不符。

虽似子牟怀魏阙,却同居易学浮屠。

锄荒只欲开三径,适意宁论泛五湖。

胸次更无尘一点,且同高士话虚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人们嘲笑我这个居士老来过于迂腐,与世俗总是格格不入。
虽然像子牟那样心系国家,但又如同白居易学习佛教,追求超脱。
我只想在荒地里开辟三条小路,满足心意哪里在乎泛舟五湖的名利。
心中没有一丝尘埃,暂且与高尚之士谈论虚无的哲理。

注释

居士:指有德行而未出家的人。
迂:行为古板,不合时宜。
依违:迎合或违背,这里指与世俗不合。
子牟:春秋时期魏国贤士,以忠于国家著称。
魏阙:古代宫殿门外的高台,象征朝廷。
浮屠:佛教徒的别称,这里指学习佛教。
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小路,象征简朴生活。
五湖:泛指江湖,常用来形容四处漂泊。
胸次:内心,胸襟。
尘一点:比喻世俗的烦恼和杂念。
高士:品德高尚的人。
虚无:哲学概念,指超越物质、追求精神层面的境界。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争的超然与对自然之美的享受。首句"人讥居士老来迂"透露出社会对隐者选择不同生涯方式的不理解和嘲讽,但隐者本身并不在意这些流言。

接着,"与世依违总不符"表明隐者对于世俗礼仪、规范等持有不同态度,不愿随波逐流。这里的"不符"也可理解为心灵上的不适应和拒绝同化。

第三句"虽似子牟怀魏阙"借古人子牟之名,暗示诗人对于历史遗迹的怀念,但接下来的"却同居易学浮屠"则表达了他并非仅仅沉迷于过去,而是更关注内心世界和精神修养。"居易"指的是唐代诗人、道士居易,他不仅擅长文学,还研究道教,"浮屠"在这里象征着超脱世俗的追求。

第四句"锄荒只欲开三径"展现了隐者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实践。"锄荒"即开垦荒地,"三径"则是古人居住环境中的小道,寓意着简朴而不失雅致。

第五句"适意宁论泛五湖"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安慰的愿望。"适意"即顺应自己的心意,而"宁论"则是宁愿选择这种生活方式,"泛五湖"则是指游历江南五湖(太湖、巢湖等)的悠然自得。

最后两句"胸次更无尘一点,且同高士话虚无"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清净和与志同道合之人的交流。"胸次"指的是心中,没有"尘一点"则是形容心灵纯洁无瑕;"且同高士话虚无"表明诗人愿意与那些有着相同追求的人交谈关于"虚无"的哲学思想,进一步强化了超脱世俗的主题。

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好和内心修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世俗价值观念的质疑与挑战。

收录诗词(1146)

吴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字:明可
  • 号:湖山居士
  • 生卒年:1104—1183

相关古诗词

和杨季恪景疏希白二首(其一)

二疏高躅耸簪绅,寂寞无人继后尘。

一代风流虽已远,千年名德镇如新。

幸抛印绶归空谷,得与湖山作好春。

若较前贤那可并,却惭温诏下严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沈子寿见寄

心地荒芜旷几春,朅来邂逅共耕耘。

交情正喜清如水,归兴那知去似云。

百首漫劳频寄远,一樽终拟再论文。

胡为竟尔乖前约,寂寞车音杳不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和沈先觉韵

枉度浮生八十春,休谈天数与人伦。

长贫已是难糊口,久病那堪更累身。

独把新诗娱晚景,谁将灵剂起痿人。

若教得酒时时醉,醉里高吟尚绝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远老见怀

老去光阴能几何,祇求适意不求多。

消除旧恨凭三盏,断送馀生付一蓑。

风月情怀虽已灭,渔樵伴侣尚相过。

师来好趁荷花盛,我欲同游击棹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