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休师归长沙宁觐

高堂亲老本师存,多难长悬两处魂。

已说战尘消汉口,便随征棹别荆门。

晴吟野阔无耕地,晚宿湾深有钓村。

他日更思衰老否,七年相伴琢诗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高堂上的父母年迈,我的启蒙老师也健在,但在多灾多难中,我与他们魂牵梦绕,分隔两地。
已经听说战火在汉口平息,我随即随着征战的船帆告别了荆门。
在晴朗的日子里,我在广阔的野外吟诗,那里没有被开垦的耕地;夜晚则在深湾处歇息,那里有渔人的村落。
将来某一天是否还会想起如今的年老体衰?这七年来我们相互陪伴,字斟句酌,共琢诗句。

注释

高堂:指父母居住的内堂,常用来代指父母。
亲老:亲人年老。
本师:最初的老师,启蒙老师。
存:存在,在世。
多难:诸多灾难,指时局动荡。
长悬:长期牵挂。
战尘:战争的烽烟,代指战争。
消:消失,平息。
汉口:地名,此处泛指战乱之地。
征棹:远行的船桨,代指征战的船只。
荆门:地名,这里代指诗人离开的地方。
晴吟:晴天里吟诗。
野阔:广阔的原野。
无耕:没有耕种的。
耕地:农田。
晚宿:夜晚住宿。
湾深:深的水湾。
钓村:钓鱼的村庄,渔村。
他日:将来,以后。
更思:再想,重新思考。
衰老:年老体衰。
七年:指一段较长的时间,不一定确指七年。
相伴:相互陪伴。
琢诗言:琢磨诗句,共同创作诗歌。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名为《送休师归长沙宁觐》。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表达了对亲友离别的不舍和深厚的情感。

"高堂亲老本师存,多难长悬两处魂。"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情景:高大的厅堂里,亲人与年迈的老师都在,这是作者心中挂念的人物。这“两处魂”形象地表达了离别后的思念之深。

"已说战尘消汉口,便随征棹别荆门。" 这两句转折了情境,战争的尘埃已经散去,从军事重镇汉口到荆门,一路上都是分别的情景。这显示出诗人对朋友即将经历的长途旅行和战乱后环境的关心。

"晴吟野阔无耕地,晚宿湾深有钓村。" 这两句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荒凉的自然景象:在晴朗的天气中,田地荒废无人耕作;到了夜晚,在深邃的河湾里,有渔村点缀其间。这景色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对未来或现实生活的一种隐喻。

"他日更思衰老否,七年相伴琢诗言。"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长久的思念,以及对于共同度过的时光和文学创作的回忆。这“七年”可能是两人相识或共事的时间长度,这里强调了情谊的深厚。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古人送别时那种复杂的情感状态。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送冰禅再往湖中

行心宁肯住,南去与谁群。

碧落高空处,清秋一片云。

穿林瓶影灭,背雨锡声分。

应笑游方久,龙钟楚水濆。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送刘秀才归桑水宁觐

归和初喜戢戈矛,乍捧乡书感去留。

雁序分飞离汉口,鸰原骞翥在鳌头。

家邻紫塞仍千里,路过黄河更几州。

应到高堂问安后,却携文入帝京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送刘秀才往东洛

羡子去东周,行行非旅游。

烟霄有兄弟,事业尽曹刘。

洛水清奔夏,嵩云白入秋。

来年遂鹏化,一举上瀛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送韩蜕秀才赴举

百发百中技,长杨献赋年。

丹枝如计分,一箭的无偏。

文物兵销国,关河雪霁天。

都人看春榜,韩字在谁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