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海上名山即虎丘,生公遗迹至今留。
当年说法千人坐,曾见岩边石点头。
这首诗描绘了江苏吴县的虎丘山,这里有东晋高僧支遁(被称为“生公”)的遗迹。诗人通过对名山和古迹的描述,展现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海上名山即虎丘,生公遗迹至今留。" 这两句开篇便指明地点,同时点出了主题,即虎丘山是著名之地,并且保留着生公支遁的遗迹,这些遗迹历经时光而保存至今,显示出历史的连续性。
"当年说法千人坐,曾见岩边石点头。" 这两句则描绘了过去的一场盛况:生公在虎丘山上讲授佛法,吸引了千余人聚集聆听。这不仅展示了支遁的影响力,也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佛学的渴望和尊崇。"曾见岩边石点头"一句,则形象地表达了听众被生公讲法所感动,至于如同岩石般静坐聆听,这里的“石点头”也许是比喻,或许是传说中的奇观,反正都是对生公佛法力量的高度颂扬。
整首诗通过对虎丘山和支遁遗迹的描绘,以及对当年盛况的回忆,展现了历史的深远感和文化的丰富性。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及其精神遗产的尊重与怀念之情。
不详
残枝败叶几沾春,莫问栽培迹已陈。
细雨斜风马无力,萧萧满路更愁人。
春信风生晚汛潮,印沙群鹭立还翘。
凭高一片迷人眼,芦苇丛边雪未销。
书发临安乱,焉知投不虚。
报吾疑疾置,遇客问湖居。
往事馀心力,寒尊作岁除。
寻常饥饱计,相念不为书。
高刹长幡敞净居,方袍圆笠照通渠。
龙兴旧额加新榜,不见金轮皇帝书。